何作霖
2016-07-07 16:00 来源:网络 编辑:矿材网

何作霖

一 、人物简介

何作霖,字雨民,广东东莞人,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光性矿物学、岩石组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均有造诣,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也是最先应用X光进行岩组工作的人。除此之外,何作霖还有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白云鄂博矿。

二、人物生平及贡献

 1900年5月5日 生于河北省蠡县小汪村;

 1918~1920年 天津北洋大学学习;

 1920~1926年 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患肺病休学两年);

 1926~1928年 任河北大学教授;

 1928~1943 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32~1937年 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讲师;

 1938~1940年 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当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任研究员;

 1940~1941年 回国在上海前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1943~1945年 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地质系任教授;

 1946年 任北京临时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46~1951年 任山东大学地矿系系主任;

 1951~1952年 任山东大学教务长;

 1952~1967 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9~1964年 任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7年11月 在北京病逝。

何作霖的主要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地质人员缺乏,尤其是岩矿鉴定人才,他急国家之所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岩矿鉴定人才;

 2.发现并研究了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为开发中国稀土资源作出了重大贡献;

 3.长期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的研究和教学,所著《光性矿物学》是重要的教材;

 4.他还是中国岩组学的开拓者。在世界上最早开展X射线岩组学研究,并发明了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代表作《赤平极射投影在地质学中的应用》享誉国内外。

三、轶事

发现稀土

1927年,地质学家丁道衡随中国瑞典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内蒙古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丁道衡深知何作霖在偏光显微镜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便委托他研究白云鄂博的矿石。何作霖详细研究了丁道衡采集的十几箱标本,用当时仅有的仪器偏光显微镜,发现了两种细小的新奇矿物,当时定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后来证明是独居石和氟碳锦矿),并经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光谱分析,证明是稀土矿物。他大胆地预测该矿稀土元素储量丰富。当时,丁道衡指出此矿是有希望的铁矿,而有关部门却认为这是无稽之谈,无足轻重。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要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矿山的地质勘探工作才大规模开展起来。1958年中国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组成联合考察队,研究白云鄂博矿的物质组成,何作霖被任命为中方队长,经过几年的艰苦的勘察,终于查明,这个矿山不仅仅是大型铁矿,而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稀土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80%。其矿物组成超过150种,可称世界之最。1959年又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和钽,证明这个矿为一大型的铌钽矿床,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绝对的“稀土大国”。     

1984年,包钢建设30周年成就展览,何作霖和丁道衡一起被载入包钢史册。对于一个矿物学家来说,这是人民最高的奖赏。

科研巨擘

何作霖先生在地质学研究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创新精神。他能敏锐地捕捉住学术发展的最前沿信息,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成为某一学科的开创者。岩石组构,即岩石中矿物的排列形式,它反应了岩石形成的时间、形成后的状况等,能给地质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20世纪30年代初期,何先生率先抓住这一研究方向,发现了两种新的石英组构类型,最先研究了硅化木的生长组构,成为我国岩组学的开拓者。 

此外,何先生在岩石组构研究过程中,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1938年,何先生到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留学,期间,他接触到岩组研究最先进的X射线结晶学仪器。因为之前何先生改进的旋转台只能测量较大岩石的组构,对于细微岩石的组构无法测量,根据X射线的原理设计一种相机就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何先生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组相机,并用它研究了玛瑙的生长组构和千枚岩的组构。后来又发明了极射赤平投影岩组研究方法,根据航空摄影照片就可以用赤平投影方法计算出岩层状态。这些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岩石组构的研究。

何作霖先生还是我国矿物光性研究的奠基者,何先生1932年执教北大时就开设了光性矿物学课,并于1935年用中文编著了《光性矿物学》。他还发明了用四轴旋转台直接将光学轴与显微镜坐标相合,不用投影网,与五轴相同的矿物光性研究方法,被认为是当时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 

创建山大地矿系

何作霖先生不仅科学研究硕果累累,而且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是桃李满天下。何先生于多所高校执教数十年,而山东大学则是其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展现的一站。1946年,何先生于1946年经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推荐到国立山东大学筹建地质矿物系,并兼任系主任;1951年经华岗校长推荐,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参与创办了《山东大学学报》。1952调任中科院研究员。六年间,他崇尚学术,注重人才培养,不辞劳苦,言传身教,使地矿系形成良好的系风、学风、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为我国地矿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何先生筹建地矿系像做一项研究一样,思路高远,周密细致,敢于创新,自强自立。着手建系之前,何作霖就为地矿系确立了以矿为中心,矿业为归宿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指导生产的思想。当时国内大学的地质系,都突出地质学而不重视矿物学,为改变这一缺陷,何先生把系名定为地质矿物学系。这也是国内第一个重视矿物学的地质系。创办地矿系涉及各面的工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师资、学科建设外,图书、标本、仪器、模型、辅助设备设施等都要齐全,实验室、矿物标本、仪器更是地矿系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何先生充分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不断探索,自己动手设计出许多经济实用的新仪器、新技术,使得地矿系能够快速地成长起来。

如何把地矿系建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是何先生思考的头等大事,师资队伍建设理所当然就成为建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何先生千方百计广罗地质学和矿物学界人才来山东大学任教,很短时间内,地矿系就形成了强大的师资阵容,除何先生外,还有留学德国波恩大学的小型地质构造专家张寿常教授,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王庆昌教授,留美的矿床学家胡伦积教授,留美的古脊椎动物专家周明镇教授,还有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青年教师关广岳、王麟祥等。这其中有不少就是因仰慕何先生的人品学品而加盟山大地矿系的。张寿常教授原是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员,因敬佩何先生是我国岩组学的创始人,经常利用假期来山大学习交流,经何先生挽留就离开原来单位来地矿系任教;又如王庆昌教授,曾留学剑桥大学,与何先生又是大学同班同学,自然也就答应了同学的邀请,来山大执教。 

重视学科建设是何先生建设地矿系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建系之初,师资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许多课程不能开课,何先生一面多方聘请师资,一面充当多面手,凭借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开设了普通地质学、普通矿物学、光性矿物学、火成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费氏台及岩组学、x射线晶体学等课程,填补了多个学科设置的空白。其次,何先生大力倡导其他开课老师自己编写教材,而他也身体力行,如何先生的《光性矿物学》、张寿常教授的《构造地质学纲要》等就是山大地矿系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科研财富,这种优良的办学特色逐渐成为地矿系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传统,使地矿系创建伊始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为其发展、壮大乃至后来海洋大学地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何先生从事科研、教学并非关起门来做学问,他尤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1951年,何先生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正值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各项建设,工业生产都需要矿业的支持。他急国家所急,把地质和矿业结合起来,同时也实现自己办地矿系的初衷,组建了采矿系。这是个应用性很强的系科,能够为国家直接培养输出大批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强的矿业应用性人才,服务国家建设。 

何作霖先生在建设地矿系的同时,更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何先生培养学生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是严。无论室内教学,还是野外实习他都严格要求,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有一次实验课,他发现有的同学对显微镜操作不规范,就非常着急,让大家停下来,仔细讲解显微镜对地质学者的重要性,不能正确使用和爱护显微镜,就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地质学家。然后会细致地讲解显微镜的操作,直到每个同学都能按规范正确、熟练使用显微镜为止。何先生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写出培养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提纲,详细制定了各种培训内容。1952年何先生调到中科院,就把这套培训内容推广到对中科院年轻人的训练中。所谓严师出高徒,凡上过何先生课的学生,虽开始不适应,但事后都感到终生受益。他的学生很多都成为地质学界的精英,发现铌钽元素的张培善、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王东坡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次,强调学以致用,把学习与生产建设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何先生会亲自带领学生跑西山八大处、爬虎头山、跑三家店等。1949年7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函请山东大学地矿系进行地质勘探,何先生欣然接受任务,亲自率师生对淄博莱芜泰安一线实地勘察。经过三个月的辛苦奔波,何先生一行在莱芜发现了九条铁矿脉、一个大型煤矿。1950年,何先生又带领师生对莱阳盆地进行地质调查,发现了恐龙及恐龙蛋化石,引起古生物学界的轰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清楚认识到地质与国家建设的关系。第三,何先生的人品、言行也起到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何先生是严师,但在学术上提倡民主,鼓励年轻人敢于提出新观点、不同的观点。研究水平较好的见习员,也同样会得到提拔重用。

严于律己 谦和待人

何作霖常说,自己在地质学中只了解岩石矿物这个分支学科,对其他学科不甚了了,不能夸夸其谈。他常对青年人说:“你们新思想多,有些东西我还不懂呢,你们自己大胆干吧”。这些话出自一个特级研究员之口,不能不说是反映了他谦虚之美德。对待手下工作的人,何先生也一向是无私帮助,只要他有所发现,就倍加称赞,鼓励其写成论文,亲自帮助修改(包括英文),并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然而他对手下的年轻人,又是十分严格的。他制定出一本青年人基本功训练条例,规定了每个刚参加工作的人要训练的内容,要做什么实验,要看什么标本,什么薄片,要写多少报告,差一丝一毫也决不放过,不过此关,绝不分配研究任务。当时的张劲夫副院长,对此十分赞赏。

虽然有着极高的学术地位,但何作霖十分重视并发扬民主的学术作风。一次他指定一个研究生研究某个方向的题目,学生提出了异议,他耐心听取其申诉理由后,非但没有介意,反而热情帮助学生制定培养计划,精心指导,结果这个学生在新领域内做出了不错的成就。几十年过去了,每当人们谈起何作霖先生时,无不怀念他的民主作风以及他对青年人的严格训练和热情培养。1985年为纪念何作霖诞辰85周年,《岩石学报》出了一期纪念何作霖的专刊,缅怀他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上一篇:傅恒志

下一篇:叶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