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贡献
孙云铸(1895.10.1-1979.1.6),字铁仙,出生于江苏高邮。古生物学、地层学、地质学教育家。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895年 生于江苏省高邮县
1910年 到省城南京求学
1914年 中学毕业,考入天津北洋大学预科
1916年 转入天津北洋大学本科学习采矿
1918年 转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1920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留任助教
1926年 出席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质学会议,会后留学德国
1927年 在德国哈勒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
1935年 赴欧美考察
1936年 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
1937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系主任
1946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48年 赴伦敦出席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和国际古生物学会会议,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会长
1950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2年 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
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
1959年 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1960年 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79年 在北京病逝
孙云铸的卓越贡献有:
1.是我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对中国北方上寒武统进行划分并建立五个三叶虫化石带,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学界的认同。
3.对笔石类、头足类和珊瑚等化石也做过深入研究,发表了《中国含笔石之地层》(1931)、《中国奥陶纪及志留纪之笔石》(1933)等论文和专著,共描述了笔石7族,12属,43种(其中7新种),在他撰写的《中国北方下奥陶统笔石化石》论文(1935)中,又描述了7新种,3新族。
4.对头足类化石的研究亦取得很大成就。1928年用德文发表的博士论文《壳灰统上部齿菊石类的口缘和住室》,是一篇有很高学术水平的关于菊石形态分析的论文。此后,他发现了卫德金氏尖棱菊石(1935)、山东内角石属(1937)、刘氏假腹菊石和假提罗菊石(1939)、黔南乌克曼菊石和兴安岭海神石(1965)等头足类化石,均具重要地层学意义,解决了地层划分的疑难问题。
5.撰写了《湖南上泥盆纪珊瑚化石》 (1958)专著,其中论述了珊瑚6属20种,包括2新属,1新亚属,5新种。他发表的《芒刺海林檎化石在中国的发现》(1936)一文,描述了棘皮动物化石5属5种,包括3新种。
6.在地层学方面以下古生界、尤其是寒武系为研究重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7.1943年他发表了《地质年代划分的三原则并专论中国之古生代地层》,提出中国古生代地层划分的三项原则,即沉积旋回、地壳运动和古生物群组合,把地层接触关系与古地理演变和构造运动联系起来,他总结出的划分方案已成为地层学的经典。1945年他论述了中缅地槽早古生代地层的发育。
8.1948年发表《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论文;同年他以丰富而准确的资料在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和国际古生物学会议上提出“太平洋是早古生代生物的主要演化中心”这一古生物学理论性问题。1957年发表了《寒武系下界问题》;1959年他发表了《从古生物混合群组合论中国古生代各系间的界线》;1961年他在《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论文中,厘定了底界,提出了划分方案,创立了一些阶名、组名,一直为地质界沿用。1944年,他发表了云南的志留系、泥盆系总结性成果。1960年研究了南岭地区地层。1963年在第5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地质大会上,宣读了《中国南部石炭系下界》的论文,根据晚泥盆世晚期乌克曼菊石群的发现论述了中国泥盆 — 石炭系分界问题。同年,他还发表了《海侵的基本概念与问题》,着重讨论中国古生代各纪动物群及其分区。
二、故事
1.我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重要奠基人
中国近现代地质事业与科学研究工作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那时都是外国地质学家以客卿身份来华调查,采集标本,包括古生物化石,回国以后,撰文着书,公开发表。辛亥革命后,中国学者开创了自己的地质事业,但早期多满足地质矿产勘查之急需,没有或极少人从事古生物学研究,早期中国地质学家所采化石多送到国外鉴定。中国学者在中国直接从事古生物学、生物地层学之研究是从李四光、孙云铸开始的,而专门在此领域内工作时间之长、成果数量之丰、质量之优,则首推孙云铸。
孙云铸的治学特点是善于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做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材;他又善于把点上的深入与面上的扩展很好地结合起来;他还善于从总体上把握一门科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他的科研活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从1920年至1927年,第2阶段自1927年至1937年,第3阶段自1937年至1949年,第4阶段为1949年以后。
第1阶段是从他大学毕业到德国留学,这是他工作的开始。他在古生物门类上以三叶虫为研究重点,在地层上以下古生界、尤其是寒武系为研究重点,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在出版的《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一书专门论述了寒武纪地层和三叶虫化石。这是中国学者所写的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古生物学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这对中国古生物学发展史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此书是《中国古生物志》的乙种第1号第4册。这套大型古生物学专著系列丛刊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赞誉。孙云铸是这套丛刊中第一个中国作者,此丛刊共出版了100多部,其中6部是孙云铸一人所写。他还长期担任此丛刊之编辑,对丛刊出版贡献极大。孙云铸这段时期也广泛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寒武系、奥陶系,还涉及了中国南方的下古生界。1926年,他代表中国参加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作了《中国的寒武系、奥陶系与志留系》的学术报告,这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对中国的下古生界作了全面的概括,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和好评。
第一阶段末,他留欧期间,在德国哈勒大学师从著名地质学家J.瓦尔特(walther)教授,完成了博士论文。他又访问了英国帝国学院的著名古生物学家W.W.瓦兹(watts)教授,并与C.J.斯塔布菲尔德(stubblefield)博士等相互切磋。当时他已是较成熟的古生物学家,得到瓦尔特和瓦兹两位名家的指引,受到他们的渊博学识和学风的薰陶,使他扩展了学术上的国际交往,对他以后在中国地层古生物方面所作的广泛贡献有重要的影响。
第二阶段是从孙云铸第一次留学归来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他以寒武纪地层、三叶虫化石之研究为中心和起点,继续向纵深方向突进和向横广方向扩展。在三叶虫研究方面,他出版了两本《中国古生物志》。即《中国中部和南部奥陶纪三叶虫》(1931年)和《中国北部上寒武纪之三叶虫化石》(1935年),后者是在李四光教授著作后的最详细的生物地层著作。他还发表过论文《湖南泥盆纪之二新三叶虫》(1937年)。他把三叶虫之研究范围扩展到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这一阶段他的研究范围更扩展到了其他门类。在头足类化石方面,他于1928年正式发表了留德的博士论文《壳灰统上部锯菊石类的口缘和住室》,是关于菊面石形态功能分析(“功能形态学”)的古生态学理论著作,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后来,他又在《中国地质学会志》(英文版)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即《湖南中部尖叶棱角石化石的发现》(1935年)和《山东内角石(新属)――中国最古之全壳亚目》(1937年)。后者在角石以至整个头足类起源和演化的研究上有重要的意义。在笔石研究方面,他于1931年发表了《中国的含笔石地层》一文,对中国下古生界含笔石地层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概括,这是第一篇全面论述中国一个门类化石地层分布的论文。这期间,他还出版了关于笔石的两部《中国古生物志》,即《中国奥陶纪与志留纪的笔石》(1933年)和《中国北部下奥陶纪笔石化石》(1935年)都是中国较早的笔石专著。在棘皮动物化石研究方面,他于1936年发表了《芒刺海林檎化石在中国的发现》一文,是中国学者所写的第一篇海林檎纲化石之论文。孙云铸的古生物学造诣与贡献,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罕见的,他不愧是一位一专多能的古生物学大师。
此阶段中,孙云铸于1935年再次出国考察,不但访问了欧美许多古生物地层学的知名学者和重要研究机构,还对欧美著名的古生界地层剖面进行了实地参观与研究。他特别在德国马堡大学结识了R.卫德肯授,着重讨论了生物地层学和地史学理论问题,以及珊瑚古生物学问题。回国之后,他迅速完成了《中国泥盆纪四射珊瑚研究》文稿。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58年才以《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第8号正式发表。
第三阶段是从抗日战争爆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包括西南联合大学的八九年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北京大学的两三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地质科研工作处于困难时期。北京大学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期间,孙云铸的科研工作主要围绕云南及邻区的地层问题。由于学校搬迁中,图书、仪器、资料均感缺乏,他就组织大家更多地进行野外工作。他首先立足于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基础研究,他发表的古生物文章有:《滇西上寒武纪凤山期三叶虫群之发见》(1939年)、《广西二叠纪顶部菊石群及其在地层上的意义》(1938年)、《亚洲多房海林檎种的地层学与生物学地位》(1947年,合着)、《滇西一些奥陶纪与志留纪海林檎类的早期发现及其意义》(1948年)。他在地层学研究方面,于1944年发表了关于云南的志留系和泥盆系的总结性著作,而且由他领导进行了保山地区的区域地层研究和地质制图工作。
在这期间,他发表了若干综合性、总结性和理论性著作,涉及更广泛的学科和领域,标志着他学术成就的一个新阶段。如,他在1943年发表的《就中国古生代地层论划分地史时代之原则》一文,提出了三大要点,把地层接触关系、古地理演变和构造运动有机地统一了起来。他1948年发表的《云南古生代地层问题》及《关于中国寒武纪地层界线问题》都带有较高的综合性与理论性。同年,他在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宣读的论文《太平洋――早古生代生物扩散的主要中心》则是古生物学、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学研究之高度综合的结晶,他的这一论点也得到很多国内外学者之赞同与支持。他在丰富的地层古生物学资料基础上又开展了大地构造学的研究,代表性成果有1945年发表的《早古生代中缅地槽的范围与特征》一文。
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期间孙云铸处于地质界的领导和管理地位,但他仍未放松科学研究。50年代初,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时期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之急需,孙云铸积极倡导并亲自参加了工具书《中国标准化石》系列丛书的编撰,由他执笔的有《无脊椎动物》第一分册内的《笔石纲》(与许杰、穆恩之合著)和《棘皮动物门海林檎纲》。这个阶段他的学术著作则更相对集中于各时期地层界线的论述和对一些基本地层问题的思考。他首先从各方面论证了寒武系的下界及其内部界线。这方面主要著作有:《寒武纪下界问题》(1957年)、《中国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1959年)、《中国寒武纪地层划分问题》(1961年),最后一文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发表于《地质学报》与英文版的《中国科学》上。孙云铸从事寒武系研究数十年,为中国寒武纪地层学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所提出的划分方案,他所创立的阶名、组名,如馒头、毛庄、徐庄、张夏、崮山、长山、凤山等至今为地质界所沿用。因此,他几十年来一直享有“孙寒武”的美称。
孙云铸还取得了其他时代地层理论研究之成果,如《中国南部石炭系下界》(1965年),这是他为1964年在巴黎举行的第4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地质大会而写的,也是他一生中公开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他根据晚泥盆世晚期乌克曼菊石群的发现论述了中国泥盆―石炭系的分界,即石炭系下界问题,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
在地层学一般理论上,他于1951年就着文阐述过葛利普教授30年代提出的“脉动学说”,又论述过地层学与古生物学的关系。1959年,他从古生物群的混生和混合现象一般地讨论了中国古生界各系之间的界线问题,1963年,他更从海侵的基本概念出发讨论了古生代各纪生物群的性质及生物地理分区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更具综合性和高理论水平的著作。由于孙云铸在地层学上的卓越建树,1959年在北京举行的第1届全国地层会议上,他当选为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总结起来,孙云铸的学术著作超过100种。其主要著作中包括古生物学24种,地层学16种,古生物地理3种,大地构造1种,学科理论综述等11种。古生物学著作中,有《中国古生物志》专著6种,其中三叶虫3种,笔石2种,珊瑚1种。
孙云铸也十分重视古生物地层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由他译写中文节要的外国古生物学家所著《中国古生物志》有以下这几部:傅兰林的《中国南满第三纪初期之植物化石》(甲种第1号第1册,1922年),葛利普的《中国北部奥陶纪之动物化石》(乙种第1号第1册,1922年)、《中国古生代珊瑚化石》(乙种第2号第1册,1922年)和《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化石》(乙种第3号第2册,1926年)、师丹斯基的《中国食肉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丙种第4号第4册,1927年)和《中国鹿类化石新发现之特征》(丙种,第5号第1册,1927年)。
2.中国地质学史、古生物地层学史专家
孙云铸中壮年时期已居于中国地质学界,特别是古生物地层学界的领导地位。因而他常常高瞻远瞩地对学科发展历史加以回顾与审视,总结经验教训,并分析学科之当前动态,预测发展方向,因而留下了不少科学史方面的著作。1929年,他参加筹创中国古生物学会之际,在《北京大学自然科学季刊》上发表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史》一文,为学会之正式成立作了舆论准备。1937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在该校地质学会出版的《大地》杂志上发表了《十五年来中国古生物学研究之进展》一文,总结了从1922年第一部《中国古生物志》出版到当时的15年间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光辉业绩。1958年,他发表了《建国九年来地层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一文,盛情赞颂了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区调、普查、勘探工作,地层学史无前例的进展。1959年,为纪念国庆十周年,他发表了《十年来中国地层学的进展》一文,对前文作了重要补充。另外,在人物纪念、介绍与评价大科学家生平事业方面,他也做了不少工作。首先,他与葛利普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1930年是葛利普花甲大庆,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0卷(“葛利普纪念刊”<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