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
2016-04-05 20:00 来源:网络 编辑:矿材网

刘东生 

一、生平及贡献

      刘东生(1917年11月24日-2008年3月6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 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

 1917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学籍)地质地理气象系

 1944年先后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地质部工程师

 1949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1958年,他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1964年,刘东生参加了我国组织的科学考察队,攀登希夏邦马峰,同时还进行了川藏公路波密段泥石流考察。曾于同年任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副队长

 1964年任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队长

 1964年至今,他一直致力于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演化的研究,开辟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1976年任全国食管癌病因综合考察队队长等

 1977年任中国托木尔峰登山科学考察队副队长、队长,同年出席第五届环境理事会

 1979年由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调回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刘东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中华绿色科技奖特别奖

 20083611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

刘东生的卓越贡献有:

       1.从黄土地层研究中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多旋回特点,发现第四纪气候冷暖交替远不止四次,发展了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大转折,奠基了环境变化的“多旋回学说”。

       2.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3.在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对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4.他在理论研究中的杰出贡献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3部专著,提出了有重要突破的“新风成说”,把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顶部黄土层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

         5.对泥盆纪的划分与对比,以及恢复泥盆纪时期的古地理做出了贡献。

       6.1949年开始,他进行了铜矿铁矿、铜镍矿和稀有金属的找矿工作,以及水库坝址的勘探工作,写了不少有关矿产和工程地质方面的科学报告和论文。

       7.1954年,刘东生参加了关于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科学考察工作。他领导并参与了对黄土成因及其特性的系统研究工作,写出了有关黄土的专著4册,考察报告1册,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还编制了200万分之一中国黄土分布图,50万分之一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他用数学方法对黄土的搬运与沉积进行模型研究,论证了黄土是一个具有独特古气候意义的地质建造,这为黄土的洲际对比和全球性黄土成因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对黄土成因的探讨,还为研究黄土的力学性质、黄土的湿陷性、黄土的地下洞室、桥涵、高坝等抗压性能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8.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不仅在黄土地层学研究中作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代表性著作有《黄河中游黄土》(1964)、《黄土与环境》(1985)。

        9.1964年,刘东生与冰川学家施雅风共同主持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推动了我国高山科考探险工作,前后组织编著了14卷科考报告。

       10.1969年起,刘东生与他人合作开展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推动了地质学与医学研究的结合,对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和机构的建立起了积极作用。

  11.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指出:罗布泊地区的雅丹地貌的成因不只这一种,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一是由风的吹蚀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区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当地主风向一致;二是洪水作用形成的邻近山区或湖滨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与附近山地洪水的走向一致,并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迹;三是在阵发性暴雨和洪水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风的修蚀作用而成的雅丹地貌,沟谷长轴走向既与洪水走向一致,也和当地主风向一致,是二者合一的第三种成因。

二、故事

1.从小立志救祖国

从小立志救祖国 

 刘东生祖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父亲刘辑五(时任奉天铁路皇姑屯站站长),母亲赵博直。刘东生5岁上私塾,12岁考入著名的天津南开中学。国难当头之际,目睹炸死张作霖的火车残骸,日本浪人的恶行以及回京途中因卢沟桥事变火车半途停车至深夜等遭遇,使他少小知国耻,成年后立志科学救国。
       刘东生1937年从南开中学毕业,但日本的入侵,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纷纷南迁。战火遍及中国的东半部,交通瘫痪。在度过艰难的一年后,谢绝了父亲出国深造的安排,立志科学救国的刘东生踏上了艰辛的求学之路。他从天津搭乘轮船到上海,再转香港,又渡海到越南西贡,坐火车经河内,最终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这中间经历了海上漂泊的苦闷,在香港等待船票的傍徨。入联大时,他遵照父命攻读机械,后有感于找矿更能直接为抗战服务,改学地质。在日机侵扰,同学惨死于轰炸,生活艰苦等情况下,刻苦学习,最后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一心想进入具有国际水平的地质调查所的刘东生,因病错失报考的机会,只能目送同学上路。后幸遇名医,一年后治愈胃病,入战地服务团空军招待所,投身抗战。先后转战成都、西安,为盟军飞行员服务。

2.攻坚克难为科研

攻坚克难为科研 

  抗战胜利后,经过洗礼,满怀喜悦的刘东生如愿考入地质调查所,师从著名科学家杨钟健研究古脊椎动物,它的聪明机智和用功读书的品格,很受杨先生赏识,给予了特别得指导。到解放初,他已经在这一领域小有名气,还出版了专著。但解放后大规模的建设,黄土高原区的水土流失和下游频繁的水旱灾害成为我国北方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国家组成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决心治理黄河。急调他参加黄土区水土保持的工作,从此,刘东生走上了奉献一生的黄土研究之路。

       在黄土考察中,细致观测,使他与朱显谟一起认出了黄土中的“古土壤”,这一发现后来被证明掀开了黄土研究崭新的一页。通过黄土高原区十条大断面的路线考察,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料。“行必果”的性格使刘东生没有放弃这些通过艰苦的野外工作的来得珍贵资料,在很多学者完成《黄河中游水土考察报告》后陆续离开黄土研究之际,他细心整理所有资料,并配之以室内的实验研究,在黄土地层的划分,空间变化,物质成分和成因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系统总结了考察的成果,几年间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堆积》和《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三本著作,编制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和《中国黄土分布图》。他超越其他知名学者,成为黄土研究的专家。他在黄河中游黄土区划分出的砂黄土、黄土和粘黄土三个带,为寻找黄河下游河道中“粗粒”泥沙的来源区指明了方向,对治黄发挥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他的三本专著也成为后人研究黄土的经典。

  十年动乱,无情地终止了刘东生已经“走在国外学者前头”的黄土研究。但是矢志科研的刘东生没有浪费这长长的十年时间,除了适时开展了环境地学的研究,建立了环境地学的研究队伍,他利用一切机会埋头图书馆,了解并研究国际学术界的动向,国际第四纪研究的理论体系已经明显从经典的“四次冰期”理论转向气候变化的多旋回理论,而中国的黄土-古土壤的叠覆,不就是这种多旋回的最好证据吗?关键是必须对黄土形成的确切时间,黄土-古土壤所记录所反映的环境变化,以国际通用的或新的替代性指标变化曲线找出来。他亲自带着洛川的样品到了瑞士苏黎世,与Heller合作,利用古地磁技术将黄土的底界找出来了,2.5百万年,中国黄土涵盖整个第四纪。磁化率曲线测出来了,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他领导的团队又从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各种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充分反映了第四纪时期的环境变化,中国的黄土-古土壤终于成为第四纪气候变化多旋回特征的最好记录,刘东生成为解读中国黄土这本“天书”第一人。

  黄土成因学说争论已经一百多年,风成说说明了黄土原始物质的搬运营力,“冷黄土”、“暖黄土”说明了黄土原始物质的来源,但这不是黄土成因学说的全部。刘东生及他领导的研究队伍,从黄土原始物质的形成,黄土原始物质的搬运营力,细粒粉尘物质扬起的动力学条件,粉尘的搬运和沉降的天气过程与条件,粉尘沉降地的环境,粉尘堆积后转化成黄土的变化,黄土上发育古土壤的环境条件和过程,…一系列的证据,形成证据链,创建了黄土的“新风成学说”。

  刘东生作为副队长与施雅风队长一起领导了1964年对希夏邦马峰的综合科学考察,发现高山栎叶片化石,开启了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幅度等的大规模研究。1966年之后他又作为队长,组织领导了对珠穆朗玛峰,南迦巴瓦峰、托木尔峰等的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开创了我国的高山科考事业,培养了青藏研究的队伍,引进的各种技术手段对推动青藏高原的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81年主持召开青藏高原国际科学讨论会,打开了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之门。各国代表团团长等分别受到邓小平和宋健(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接见。

  注重青藏高原抬升对全球环境的影响,确立以“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研究”,也就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作为青藏研究的主攻方向。关注并积极支持青藏高原研究会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

3.扶掖后生育英才

扶掖后生育英才 

    没有哪位科学家像刘东生先生那样尊敬前辈,对教过他的老师,对指导过他的前辈以及与她同时代的科学家,他总是宣扬这些科学家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为科学献身的奋斗精神。在他主编《第四纪研究》发表过很多他亲自撰写的纪念文章。他写的纪念文章,声情并茂,读来感人。

  他也十分重视年青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从不囿于自己之所长,让学生去“克隆”,而是根据需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利用他广泛的社会关系,将学生送到国内相应领域的专家那里,与专家的研究生一起学习,了解这些领域的最新发展,掌握这些领域研究的最新设备。在他学术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学生以扎实的功底,开拓了黄土研究很多新的方向,使中国黄土研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他懂得科技之争,实际上是人才之争。他接纳在各国学习,学有所成的学者,他的研究队伍被称为“多国部队”。

 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希望,学生中已经出了4位院士,1位科学院副院长,很多位所长,还有大批研究骨干。他们还创建了新的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4.幸福美满温馨家

幸福美满温馨家 

         每一位成功人士的背后,少不了家庭的支持,刘先生所获得的成就包含着他家人的诸多奉献。他的父母亲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的夫人胡长康教授是著名的南开大学的高材生,解放初毕业后就投身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曾任研究室主任,带领一班人在脊椎动物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刘东生常年在野外考察,她还默默承担着照顾耄耋老人和年幼的子女的重任,特别是刘东生调离北京去贵阳地球化学所工作的岁月,在文化大革命“天下大乱”的日子里,肩挑自身的研究工作和照料家庭老少两付担子,解除了刘东生的后顾之后,是他能安心与研究工作,刘东生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荣誉的获得从来也没有忘记过夫人的全力支持。刘东生的子女虽然赶上“读书无用”的年代,在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代,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女儿刘丽还下乡插队数年,但在拨乱反正以后,他们更加发奋努力,争取到出国学习的机会,都学有专长。并在自己学习的同时,精心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女,使之也学有所成。其乐融融的温馨幸福之家,使刘东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研究中。

 

上一篇:谢家荣

下一篇:刘宝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