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祯
2016-04-04 21:46 来源:网络 编辑:矿材网

王鸿祯

一、人物简介

王鸿祯(1916.11.17-2010.7.17),男,出生于山东苍山,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生平及贡献

1916年 出生于山东苍山;

1939年 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西南联大)

1939年 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地质系助教,研究助教

1945年 英国剑桥大学地质系研究生

1947年 考取公费留英,11月进入剑桥大学学习;

1947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

1950 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地质系教授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地质组教授

1952年 调入北京地质学院工作,任地质矿产系主任

1956年 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

1980年 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

1983年 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院教授

1987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1990年 当选为国际地质科学史委员会副主席

王鸿祯的主要贡献

1.我国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

2.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3.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

4.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四射珊瑚的分类演化体系,并提出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两者为主的地层分类方案

5.提出中国及全球主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及其历史演化体系

6.参加编制的《亚洲地质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集体),他领导编制的《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中国古地理图集》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三、轶事

恩师影响一生

1916年11月王鸿祯出生在山东卞庄一个聚族而居的书香世家,儿时在家族开办的学校里读书。在这样的学校固然很难学到现代知识,但非常重视德育。“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不富强”的教育,使他在儿童时期心里就种下了国家为重,事业为先,仁义诚信的种子。

镇上的高小生活留给王鸿祯深刻记忆的是美术 后来他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写道:“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绘画小学六年级学地理课,喜欢绘制彩色的中国和世界地图在进大学前,还曾短期就读于美术专门学校。这些爱好对我后来绘制地质古生物图件和野外地质素描 以及建立地理位置的概念都颇有用处。”显然,童年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对美术纯粹的热爱和学习,带给他的主要是童心宝贵的自由与快乐,是发散性思维的张扬与释放。

1929年,13岁的王鸿祯考入临沂山东省第五中学。在这里,他遇到了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新任校长徐眉生在学校实行教育革新,提倡师生关心社会进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中成立了各种社团。喜欢绘画的王鸿祯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了一个小画社,经常开展活动。同时,读书会、写生组、小剧团都有他的身影王鸿祯成了全校的小明星。然而这也助长了他的傲气:他对音乐老师出言不逊,他用种种淘气的行为对抗语文老师刻板的教学,老师忍无可忍:“不处分王鸿祯就不许他上我的课

“官司”打到校长那儿,然而徐眉生认为,对有才华的学生也必须有所规诫,但要教育得法。他答应语文老师不让王鸿祯上课,但让王鸿祯到图书馆自学,期末以自学笔记作为语文学习成绩。这样的处理让喜欢读书的王鸿祯如鱼得水两年多的时间中,他在图书馆广泛涉猎了文史、自然科学书籍,大大提高了自学能力。感念恩师,王鸿祯每每想起“绵绵之葛,在于旷野,良工得之,以为絺紵;良工不得,枯死于野”这句话。1990年,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王鸿祯去探望时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的老校长徐眉生,二人合影留念。采访中王鸿祯指着这张合影对记者说:“如果说我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也能尽力识才爱才,与徐眉生校长和我在中学时的那段经历是分不开的。”

 

成才于北大

1933年,王鸿祯随哥哥来到北平,在一所私立学校继续读高中。该校师资水平很高,管理灵活,学生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很多这使王鸿祯得以在这座文化古都中阅读大量书刊。他从《独立评论》上读到过著名学者丁文江和胡适的文章,又在报上了解到中国科学家在西北科学考察中的重大发现 还去听过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演讲。1935年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他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三所名校,均被录取最后他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北京大学地质系。

王鸿祯说:“在北京大学和西南联大的前后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接触到了一个大师云集的学术界。”此时文学院院长胡适,理学院院长、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都还在李四光有时也来带学生实习蔡元培校长刚刚离开,但他的治校思想 、学术理念,却已形成了不可动摇的北大风格。

如果说这些大师对于一个年轻学子的影响更多的是耳濡目染的性情熏陶 是为学之道的示范;那么为王鸿祯日后在地质科学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的,则是一位在北大教书的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位研究古生物、地层学的犹太籍教授离开美国。若干年后,美国地质学界发现:他的离去,使美国的地层学研究推迟了20年!

王鸿祯是葛利普在北大时期的最后一班学生。葛利普学识渊博,地学的丰富和奥秘经过他的展示,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他注重从历史演变和全球视野对地质现象进行分析,这也成为王鸿祯后来从事地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王鸿祯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在1600多公里的行程中,他在原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袁复礼教授的指导下,沿途学习地质考察的方法。

西南联大设备仪器奇缺,但购置了不少图书资料王鸿祯阅读了大量地质构造和古生物方面的专著。这些书虽然比较枯燥,但他把书中的材料和地理位置对照起来读,探索其中的规律,也能找到个中乐趣。他把心得写成书评连续发表在当时的权威刊物《地质评论》上。在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之一的北大教授孙云铸的指导下, 一种用科学的方法学习、研究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已在他身上逐渐形成。

正如西方哲人培根所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王鸿祯从葛利普和孙云铸教授那里学到的,正是“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的运用它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掌握,使他开始从事地层和四射珊瑚研究不久,就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连连发表论文,20几岁的王鸿祯已在中国地学界崭露头角。

1939年王鸿祯毕业留校任教。由于教学的需要,他经常在寒风袭骨、尘土扑面的铁皮房内鉴定从各地采集的大量化石,整理成套的古生物标本这些工作更加深了他的学术功底。与此同时,他还在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旁听了许多精彩的文史课对历史、哲学、文学的广泛涉猎,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日后度过艰辛的人生,准备了胸襟和智慧。


 

道之以德严律己

铜矿区圆头山顶参加野外观察" style="width: 371px; height: 237px;" width="371" height="237"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alt="1954年,王鸿祯(左三)带着学生在中条山铜矿区圆头山顶参加野外观察"/>

1954年,王鸿祯(左三)带着学生在中条山铜矿区圆头山顶参加野外观察。

王鸿祯先生指导的博士生每次将论文给他看,他总要提出两个问题:“你写的进展和知识,哪些观点是你自己的;你展示的成果和图件,哪些是你自己做的?”久而久之,他的学生每次写论文都要用这两个问题鞭策自己。

他给自己的博士生修改论文,学生请他署名,他说:“如果把我名列第一,必须由我执笔,或由我写一半以上;如果把我的名字列在其后,必须经我审读或让我参与讨论,否则我不能署名”。他强调,“署名的规则在国外要求很严,在国内只能靠道德自律,我这样做了,我的学生就不会太离谱”。

一些年轻学者请他为自己的学术著作写序,他严守三条原则:一是不熟悉的领域不写;二是没看过书稿不写;三是自己亲笔写。当下学术界由作者自己写好序言请名人署名的做法,王老不认同。

曾经有记者报道王鸿祯的学生有多少当了院士,记者最初在报道中写的是“20多位”。后来,王鸿祯将此处改为:“在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由我亲自授课和指导野外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的,有18位成为院士。”即便如此,还强调:“院士光靠学校是培养不出来的,学校教育是打基础,主要还是日后自己的努力。”

  

 

 

上一篇:徐僖

下一篇:谢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