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僖
2016-04-04 17:04 来源:网络 编辑:矿材网

徐僖 


一、生平及贡献

       徐僖(1921.1.16-2013.2.16),出生于江苏南京,高分子材料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塑料之父"、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1年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40 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获工学士学位

       1945年 任唐山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助教

       1946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讲师

       1947年 美国李海大学化学化工系学习,获科学硕士学位

       1947年 任中华文化教育基董事会研究员

 1950年 任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

 1953 兼任重庆棓酸塑料厂副厂长、总工程师

       1954年起 历任四川化工学院、成都工学院教授;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教授、副校长、高分子材料系主任、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第35届副理事长;第三、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及《油田化学》等期刊主编

 20132161401分,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3

徐僖的卓越贡献有:

 1.是我国高分子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2.是我国高分子材料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学科领路人";

 3.我国高分子材料工业从无到有并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

 4.推动高分子材料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发展;

 5.发明了五棓子塑料。

二、故事


⒈炒“洋校长”的鱿鱼

     1934年,徐僖小学毕业,姐姐和姐夫将他安排在一所叫育才公学的美国教会学校读初中。这个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很好,但学校的校长却很坏。这个校长是一个身材高大的洋人,一身匪气,很像美国的西部牛仔。

       徐僖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叫黄根宝,黄根宝的父亲是个开货车的司机。黄父到学校来看望儿子,在路过洋校长身边时,无意识地做了一个不太文明的动作。洋校长不分青红皂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摔出一条腿,狠命地踢到黄父的脚上,让黄父猝不及防,栽倒在地,十分痛苦狼狈地趴在地上。这引起了一片惊呼声,黄根宝马上扑上去,将父亲扶起来,徐僖怒火中烧,恨得牙痒痒的,但大家敢怒不敢言,他也只有忍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忍耐而告结束。这位横蛮的洋校长,竟然当众宣布,开除毫无过错的黄根宝的学籍。理由是黄根宝有这样一个不文明的父亲,肯定是没有家教的。小徐僖十分愤怒,决定同黄根宝一起退学。

       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敢于挑战洋校长的权威,炒不可一世的洋学堂的鱿鱼,把这位洋校长惊得目瞪口呆,也使黄根宝和学校的其他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但黄根宝和其他老师、同学都说这事与你无关,对徐僖不要退学。

       这怎么与他无关呢?这牵涉到做中国人的尊严。徐僖拉着黄根宝的手,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走出了洋学堂,再也没有回来。


⒉逃离南京躲屠杀

逃离南京躲屠杀 

     1938年,徐僖在金大附中刚开始学习生活,国难来临,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了,南京成为日本法西斯夺取的第一个目标。

       日本鬼子要攻打南京,几个月前就人心惶惶。城里那些当官的、有钱的,逃得最快,平头百姓则像没头苍蝇,乱成一团。徐僖的父亲看看不对劲,决定带全家十余口人逃难。在南京大屠杀的前三天,他们关闭了照相馆,带着主要的照相器材和细软,加入了逃离南京的难民大军。

       往哪里逃?谁也不知道。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到长江边,坐轮船逃离。他们来到江边,谁知,与他们想法一致的人非常多,人山人海。可轮船屈指可数,都往船上挤,哪儿挤得上去。而且,那些溃逃的国军官兵也在往上挤。

        徐父见没办法上船,便扭头带一家人往火车站跑。火车站也是人山人海,但有几辆火车停在站上。人们拼命地往火车上爬。在抢登火车的过程中,徐僖曾一度与家人失散。在惶恐中,他听到父亲嘶声力竭的呼唤,才奔向对面的一列火车,与家人会合。他们终于挤上了火车,火车将他们带到了汉口。

    侵华日军于193712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徐僖才觉得,他们在逃难途中受的苦不算什么,甚至庆幸自己在日本鬼子屠刀高举前逃了出来。后来,他们从陆续逃到重庆的幸存者口中,知道了母亲在南京一家20几口人,徐僖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妈、表哥表弟、表姊表妹,全部被日军杀害、无一幸免的消息。徐僖一家逃离南京前,徐母曾苦口婆心劝她的娘家人同他们一起撤离,但故土难离啊。况且,这些老南京经历过许多战乱,在战乱中,虽“城头常换大王旗”,但“大王”们总是需要百姓为他们服务的,一般都不会把百姓怎么样的。谁想到他们会遇到历史上最凶残、最没人性的日本野兽呢!

       问到这些幸存者徐母娘家人受害的具体细节,谁也说不淸楚,满街的人都被杀光了,怎么可能知道细节呢?但幸存者们在母亲一家附近的遭遇,却可见一般。

        这些幸存者同母亲一家一样,是老南京。他们都同徐母娘家人一样以为,他们是本本分分的平民,什么人来了都不会把他们怎么样的。但是,这些有着所谓“东洋文明”的日本人,是一群秉性凶残的禽兽。他们在上司的唆使下,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屠城。首先冲进城内的日兵,手持上了刺刀的“三八”枪,见人就捅,即便是手无寸地的中国平民;见女性就强奸,从十多岁的幼女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并在奸后将她们杀害。日本禽兽一条条街搜索,杀光了一条又一条街上的南京人。

        一个幸存者对他们说,有一次,当有些人躲进附近的防空洞后,鬼子让一个叫郭强的汉奸在洞口喊:“乡亲们啊,快出来吧,皇军秋毫无犯哪!”结果,出来的遭了殃,有的被杀,有的被奸。那些不出来的更惨,被扔进去的手榴弹炸死了。

       幸存者们说,南京城失守时,挹江门方面溃败的士兵和百姓,纷纷北逃,抱块木板或树干就往江里跳,想泅渡到北岸逃命。鬼子开着摩托艇、架起机枪,在江面上来回追逐扫射,死人无数,他们在江边看到,浮屍堆了几米厚,根本看不到江水了。

       母亲听一回这样的消息,都要嚎啕大哭一次,直至哭昏过去。徐僖也跟着哭,想起慈祥的外公、外婆,经常在一起玩耍的表兄弟姊妹,统统被日本人捅死了,民族仇、亡国恨,一齐涌向心头。这使他立下了坚定的志向,一定要学好本领,建设国家,使中国富强,不再受列强欺侮,使中国人有自尊,不受外族欺凌,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志向立下以后,就没有动摇过。即便他后来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劳改、被监禁,被批斗,都不能改变他的志向。“南京大屠杀”事件对徐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他为建设强大国家复兴中华而忘我工作的主要思想基础。

⒊怀念母亲大孝子

     1943年夏天,徐母病危,徐僖由遵义回到重庆,看望母亲。徐母的肾病越来越严重,眼看不行了。那会儿,日本飞机常轰炸重庆,重庆家家都挖了防空洞,一听“警报”就钻进去。防空洞内很凉,外面很热,强烈的对比,正常人都不能忍受,何况病人。

       一次,徐僖同母亲从防空洞中出来,由于从凉爽的洞中走到奇热难耐的地上,他看到全身浮肿的母亲,直冒虚汗,汗流浃背。徐僖心疼地用大蒲扇使劲地给母亲扇风,母亲抓住他的手说:“老四,你累了,别煽了,我不热。”

       母亲越是这么讲,他越使劲扇。徐父出来了,大喝道:“老四,你混蛋,你妈不能扇,你想把她扇死呀!”

       徐僖怔了一下,马上明白了不能扇的道理,立即跪到地下,说:“我错了!我错了!”

母子俩抱头痛哭,如生离死别。由于假期已到,徐僖不得不含泪告别奄奄一息的母亲,回到遵义。不久,噩耗传来。这天,徐僖正在教室里上大课,他的座位靠窗,门房师傅悄悄地将一纸电报从窗户外送到他手上。他一看,是通知她母亲。这犹如晴天霹雳,不分正在上大课的场合,竟在课堂上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吼一边叫。老师和同学们非但不怪他,还为他的“孝心”大为感动。

       老师叫几个同学把徐僖送到宿舍楼去,徐僖将母亲的一张小照片贴在墙上,拿一个小茶杯倒一些米在里面,然后买来一大把香,每天晚上上自习的时候他就插上一根香,自习铃一响,他就坐下来,一边看书一边怀念母亲,要等把香烧完了才离开。

       时间一长,全校都轰动了,说浙大出了个大孝子。


⒋节衣缩食“两头望”

    徐僖不仅是个孝子,还孝悌双全。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徐僖的大哥徐俨于1939年在重庆病逝,享年36岁。临终时,大哥将自己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托付给徐僖。徐僖是个重承诺的人。1943年,徐僖在探望母亲后离家返校的时候,说服了他的寡大嫂徐慧芳(原名刘月英),把她的二儿(徐光禄,当时9岁)和三儿(徐光祯,当时8岁)带到遵义与他生活在一起,“从此我更加忙禄,一方面要应付功课,一方面要维持生活,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管教两个从小便失去了父亲的侄儿。”

        但是,徐僖这时仅靠学校的少量补助费维持生活,养活自己都困难,怎么养活两个不到十岁的小侄子?没办法啊,连大名鼎鼎的苏步青教授都只有靠卖衣服、书籍换粮食,养活一家人,何况一个穷学生! 

       住宿的问题比较好办一些,那时,管理不太严格,宿舍里空着一张双人床,他就把两个侄子安置到这张双人床上。可是,吃怎么办呢?

       无奈之中,徐僖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带着两个侄儿去街上吃“两头望”。什么叫“两头望”?这是一种用潲水制作食物的街边食店,去吃这种潲水饭的人都是穷得叮当响的人,实在没法了才去吃。有的有身份的人不得已时也尝试去吃这种饭,但他们怕熟人着见,提心吊胆的,不断朝两头望,看有没有人来。他们根据这种两头望吃饭的情景,把这种潲水饭叫“两头望”饭。

       徐僖是爱面子的,同学们好久不见他在食堂吃饭了,问他最近到那里吃饭去了。他说,他天天进馆子吃饭,把同学们惊得目瞪口呆,怎么?徐僖发财了。

⒌自主创业谋财富

自主创业谋财富 

       这样的苦日子熬了一段时间,实在是熬不下去了。徐僖萌生了退意,想带着两个侄儿去做工谋生。

       徐僖的老师侯毓汾听到消息后大怒,她把徐僖找去,训斥道,你有困难就给老师说嘛,什么都是好商量的!老师给你补助,你不要,你现在来给我说,要去打工挣钱。你要去挣钱你就去,我不拦你!说完,侯先生把一本书往桌上一甩,愤怒地拍案而去。徐僖呆了,他知道,老师很喜欢他这个学生,爱之深,才恨之切哟!平时,侯先生知道他生活困难,不时塞他三元、五元钱。须知,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一元钱可买80个鸡蛋呢!但徐僖怎能长期用侯先生私人的钱呢。因此,徐僖后来多次婉拒了老师的钱。

       徐僖感动了,决定留下来继续跟侯先生做学问,搞研究。但他也不准备靠用老师的钱来维持生活。他开始动脑子挣钱了。徐僖在浙江大学遵义校区学习的时候,是比较自由的。在这所大学里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不讲究衣饰,每个人都十分忙绿,而彼此间却很少过问。师生们在教与学的空余时间,部分生活比较困难的老师和同学,都从事了副业。有的制造肥皂皮革在市场出售,有的则做墨水、鞋油、雪花膏放在学校贩卖部零售。

    一心要当企业家的徐僖,开始在这儿展露出办实业的天才。在他读三年级时,他便开始了创业活动。他发现,遵义地区产的松香价格很便宜。他学的化学知识使他知道,松香中含有松香酸酐、松香酸、树脂烃、挥发油等可燃性化学物质,可以提炼出汽油、柴油类燃料来。于是,他叫一帮穷学步当助手,找来一个铁桶,架在一个用砖头做成的灶上,在铁桶中装入松香,从铁桶上开口,接上蒸馏冷凝器。在树林中捡些干树枝架在灶上,放上一些枯树叶,用火柴点树叶,树叶引燃树枝,火便熊熊燃烧起来。然后,控制火势,用微文使松香完全熔化,逐渐加大火势,大分子的松香开始裂解,小分子含碳化合物先跑出来,遇冷凝为轻油,也就是,松香油,同汽油的成分差不多;大分子含碳化合物后出来,遇冷凝为重油,也就是柴油。徐僖和他的那帮“穷哥们”把实验室弄得污烟瘴气,个个染成花脸,但看到造出了汽油、柴油,他们高兴极了。

       徐僖兴冲冲地将柴油提到电影院去。电影院老板大喜,柴油是战略物资,紧俏得很,早已断货,电影院关门好久了。老板将柴油灌进发电机,发电机开动了,电影院开业了!遵义城轰动了!以后,遵义城电影院里面用的柴油,剧院里面用的汽油灯也是徐僖造的,全校用的墨水、肥皂、皮鞋油也都是徐僖造的。

       电影院、剧院,各个自备发电机的单位,都来向徐僖买柴油、汽油,并称他为徐老板。从此,徐老板在遵义城出名了,走到那里,他都是座上客。电影院老板则指令:徐老板来看电影不要钱。

       徐僖在浙大读书,其实是不会愁钱花的,只要开口,他的父兄们就会提供他的学习与生活费用,可是,徐僖为了实现他“赤手起家”的理想,硬是不向父兄伸手。

       徐僖在创建遵义的多种实业时,不仅培养了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而且,也使他和两个侄儿的生活有了着落。徐僖不仅让两个侄儿有饭吃,还能保证他们的营养,给他们买鸡蛋吃,过上了好日子。徐僖还让他们上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徐僖代替他的大哥作两个侄儿的严父,每时每刻关怀着他们的成长。

       有一天晚上,徐僖在翻阅老二的作业时,发现作业写得很潦草,叫躺在床上的老二起来重做。倔强的老二居然假装没听见,不理他。徐僖“毛”了,说,看来你头脑有些不清醒了,应该出去跑一圈,让头脑清醒清醒。

       突然,老二“呼”地一声从床上窜起来,穿着短裤就冲出门。徐僖吓坏了,当时正值冬天,外面在下冻雨,还飘扬着雪花,冻坏了怎么办?徐僖飞快地跑出去,追赶侄儿。叔侄俩在雪地里开始了追逐赛。徐僖终于抓住了侄儿,给他讲道理,直到侄儿认错为止。

       由于家传山东大汉豪爽梗直加上坏脾气的秉性,徐僖对他们的严格教育有时会很过头,实在说不服侄儿时便施行拳头教育,两个小傢伙常挨“老叔叔”的小拳,有时打得他们跪在地上求饶。他打得最多的是老二,最后老二的成就也最大,解放后被送往苏联留学,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克山病博士,回国后在西安七军医大学当教授,在我国防治克山病的事业上做出了很大成就。老三在上海,曾参加志愿军,出国去朝鲜抗美援朝,回国后担任过一个大企业的军代表,负责人,也很优秀。真是黄金棍下出好人啊!

⒍终身恩师侯毓汾

终身恩师侯毓汾 

    徐先生的恩师侯毓汾教授是世界上研究活性染料的先驱者之一,用天然物质五倍子研制活性染料更是世界第一人,世界上,直至1956英国才生产了Procion牌号的第一个商业化的活性染料。侯毓汾教授后来专攻活性染料,为中国研制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对提高中国丝绸产品的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侯毓汾教授非常喜欢徐僖这个只比她小八岁的学生,把他当亲弟弟带。徐僖也很尊重他的恩师,说,没有侯先生,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于是,徐僖在学术研究上的起步开始了。他是在怎样一种条件下开始自己学术生涯的,研制工作是在一座用破庙攺建的实验室里做的。不仅实验条件简陋,生活条件也极差。

       徐僖在跟随侯毓汾教授研究用五倍子生产染料的过程中,侯教授系统分析了五倍子的化学成分,并将一些物质提炼出来作染料。那时,在贵州、四川流行的黑色衣衫,就是用五倍子染料印的,色彩鲜艳,不脱色。

       侯毓汾教授在徐僖读本科时就知道了他用五倍子研制酚醛塑料的实验。她收徐僖为研究生,并不是为了让他同自己一起进行染料研究,而是将他有独创性的用天然原料生产塑料的项目作为研究生的课题。她不希望学生重复自己的研究,应有创见,“似我者死,异我者生”,她希望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异”于蓝,更希望自己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1944年底,由于日本鬼子进攻贵州,浙江大学停课。这时,导师侯毓汾接到先期撤到四川的唐山交通学院的邀请,赴壁山丁家坳任教授。此时,侯先生身体很差,肺心病折磨得她心力交瘁。徐僖带着两个侄子到汽车站送行。车开动了。突然,侯先生从车中甩出一个小包,打在徐僖怀中。徐僖瘁不及防,连忙用双手托住。对徐僖情同姐弟加严母的侯毓汾在缓缓开动的车上说:“用这点钱在遵义好好读书,好好生活,不用你还!”

       徐僖眼泪巴巴地目送恩师越去越远,依依不舍。汽车转过一个山坳,看不见了。他想起了手中的小包,打开一看,天啦,里面全是金耳环、金项链一类的首饰。这是恩师毕生的储蓄,几乎全部给他了。

       1945年1月,侯先生病重,不能上课,邀徐僖去壁山丁家坳为她代课。徐僖遂辞掉浙江大学的工作,回到重庆。

       1945年8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欣喜若狂,当晚在丁家坳举行了提灯游行,庆祝抗战胜利,漫长的流浪岁月即将结束。9月上旬,学校组成复员委员会,研究制定复员计划。

       徐僖因不喜欢在北方生活,不愿意随往,遂辞去唐山交通学院助教之职,于19458月回到重庆,另谋生路。恩师侯毓汾教授继续留在壁山教书,至1946823日,侯教授随唐院复员大队,回到唐山校园。

       从此,徐僖与恩师侯毓汾分别在不同的大学工作。但是,徐僖是个知恩图报之人,他崇尚唐山交大的另一校训:“饮水思源”,对恩师从未忘怀。不论后来恩师在东北工学院任教授,或是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任教授及系主任,一有可能,他便要去看望恩师,尽力为她作点事。

       徐僖曾多次去看望恩师侯毓汾。1999年,恩师去世前,徐僖到大连恩师家去看望侯教授。其时已是78岁高龄、国家一级教授的徐僖,立即挽起袖子为恩师打扫房间,并把所有的电器、电路检修一遍。恩师斜臥在躺椅上,望着忙个不停的弟子,亲如兄弟的徐僖,调侃道:“一级教授为三级教授当保姆,不敢当啊!”

       徐僖诚惶诚恐,说:“老师永远是老师,要不是教授的级别是国家说了算,学生怎敢僭越啊!”

⒎克服万难学本领

克服万难学本领 

       李海大学是私立大学,不仅学费很贵,在进行研究工作时所有的药品及易耗器材皆需自行负担。由于实验开支浩大,为了不影响实验进程,徐僖一方面省吃俭用,另一方面向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如实反映了情况,基金董事会同意对徐僖延长补助一年,并同意他在李海大学学习告一段落后去工厂实习。

       但是,美国并无以五倍子为原料制造塑料的工厂,而一些合成树脂工厂由于保密关系又不同意接受徐僖前往实习。徐僖先后联系了多家工厂,皆遭到了拒绝。有的工厂刚开始根据成绩都要他,后来得知他是中国人时都不肯接收。1949年一月,徐僖通过马克教授的介绍,并由他提供担保,终于获得了到柯达公司有精细化工药品工厂实习的机会。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Kodak,简称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约8万人。伊士曼柯达公司在影像拍摄、分享、输出和显示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柯达公司不仅生产照相材料,而且也是美国较大的有机化学药品、合成树脂、塑料制品制造商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设有精细化学药品工厂,专门进行生产胶片原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实验。柯达公司的这座精细化学药品工厂,是专门研究生产精细化工产品的。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化学品工业的通称。具有品种多,更新换代快;产量小,大多以间歇方式生产;具有功能性或最终使用性。许多为复配性产品,配方等技术决定产品性能;产品质量要求高;商品性强,多数以商品名销售;技术密集高,要求不断进行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技术的研究,重视技术服务;设备投资较小;附加价值率高等特点。

       徐僖在柯达公司精细化学药品工厂实习期间,该车间生产的高级有机药品达300余种之多。该车间亦制造没食子酸和糠醛,这些药品皆是制造五棓子塑料的重要原料,与徐僖学习、研究的内容相关。这样的工厂,很适合徐僖的需要。

       1949年初,徐僖离开李海大学来到纽约彻斯德城的柯达公司精细化工药品工厂实习。他来到工厂的第一天,一位管理人员会见了他。“唔,是个中国人!”管理员两手一摊,肩膀一耸,流露出蔑视的神气。该吃饭了,徐僖向饭堂走去,他被挡住了。挡住他的人用手一指说:“噜!”他顺着手指的方向看去,成群的黑人兄弟正向另一个食堂走去,呵!这是有色人种的食堂。你要洗澡吗?要上厕所吗?都不能和“高贵”的白人在一起,必须进有色人种的澡堂,有色人种的厕所。

       而且,许僖发现,工厂内几乎到处都见禁止通行或禁止入内的区域。四个多月的工厂实习,他们仅仅让徐僖熟悉成品包装以及为各研究室运送干冰和回收药剂的工作。工厂有许多车间与研究部门,一个人只准在一个部门工作,每个部门都各有色彩分明的不同通行证,不允许到其他部门串门。徐僖自然不能例外,他也只能在一个车间里工作,走动。甚至徐僖每天进出厂门时,门卫都要对他进行严格的全身搜查。

       进入工厂后,最初两三个星期完全当了杂工,开着电瓶车和一些工人整天运送原料,包装产品、为各研究室运送干冰和领取药剂的工作。但徐僖的求知欲望很强,在这一百多天的时间中,他想要掌握这家中试工厂的全部技艺,怎么办?他想了两条绝招。一条是与工程技术人员交朋友。临近下班时,他执行到各研究室回收药剂的工作,开着电瓶车到各车间门口去收垃圾,碰到下班出来的人,便热情地打招呼,聊几句,顺便问问车间的情况。一条是午餐时,他端上饭盒,去傍其他车间的工程技术人员,在闲聊中学习化工知识。

       徐僖说得一口漂亮的英语,又勤快,是个招人喜爱的中国小伙子,得到了一大帮美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青睐。人熟了,制度在他面前就放宽了尺度,他不时有了进入各车间、部门的机会。当监工不在场的时候,他们让他进入实验室,进入车间,还指着机器设备讲解给他听。他也帮着看仪表,搬运东西,看操作记录。他开动了头脑这部思维机器:思维着,记忆着,思维机器的运转达到了最高负荷。晚上,回到了寝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打字机,把白天的记忆打下来。他用打字机记录下各种数据和公式,记录下了许多设备的品牌、性能的信息。

<span style="font-s

上一篇:师昌绪

下一篇:王鸿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