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
章鸿钊(1877-1951)字演群,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二、生平及贡献
1877 年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荻港三瑞堂;
1899 年 考中秀才;
1900 年 在县城当家庭教师;
1902 年 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东文书院;
1904 年 在广州两广学务处襄办编辑教科书;
1905 年 去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学习;
1909 年 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学习;
1911 年 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12 年 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科长;
1913 年 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代所长、所长;
1916 年 任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地质股股长;
1918 年 在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教;
1919 年 兼任农业大学矿物学讲师;
1921 年 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系讲师;
1922 年 倡议成立中国地质学会,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首届会长;
1932 年 任农矿部设计委员会委员;
1937 年 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1946 年 任南京国立编译馆编纂;
1949 年 任浙江省财政经济处地质研究所顾问;
1950年 任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顾问;
1951 年 因患肝癌病逝于南京。
章鸿钊的主要贡献:
1.中国地质学的创始人;
2.中国地质调查研究所创始人;
3.阐述中国古生代造山运动、太平洋区域地壳运动以及震旦运动问题等;
4.考证古代典籍中的矿物名称,著作有《石雅》、《三灵解》、《古矿录》和《宝石说》;
5.考证中国古籍中地质矿物,著作有《地质咨文》、《中国地质调查私议》和《中国研究地质学之历史》;
6.瞻望了未来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趋势,著作有《地质学界两种过渡之信仰与今后发展之趋势》和《十五年来中国之地质研究》。
三、轶事
立志地质报祖国
1899年,22岁的章鸿钊考中了秀才,开始应邀做私塾先生。 1902年他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学东文书院。1905年被派往日本留学,先学数学、农学,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地质系,跟随日本地质学鼻祖小藤文次郎学习地质学。
在日本留学期间,章鸿钊立志“宜专攻实学以备他日之用”。毅然决然地改变学科志愿,专学地质学。他说:“‘子尔时第知外人之调查中国地质者大有人在,顾未闻国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国人之众,竟无一人焉得详神州一块土之地质,任外人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之也,已可耻矣。且以我国幅员之大,凡矿也、工也、农也、文地理也,无一不与地质相需。地质不明,则弃利于地亦必多,农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货其所有、易其所无,如是而欲国之不贫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质学者有作有用,仅就其用言之,所系其巨已如此,他何论焉。子之初志于斯也,不虑其后,不顾其先,第执意以赴之,以为他口必有继予而起者,则不患无同志焉,不患无披荆棘,辟草莱者焉。惟愿身任前驱与提倡之责而已。”充分表达了章鸿钊立志献身祖国的地质事业,为探索祖国天地,探明宝藏不畏艰难险阻,开创一门新兴自然学科的宏伟志愿。
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很少有人了解地质学。章鸿钊大力提倡和宣传地质学,先后发表了《世界各国之地质调查事业》、《中华地质调查私议》和《调查地质咨文》等文章。在《中华地质调查私议》一文中,章鸿钊为开展地质调查而大声疾呼。他写道:‘我国疆域辽阔,高山阻壑,舟车所不能通者,且强半焉。欲以殊方异域之人遍游兹土,无论其未得达也,即强得达焉,宁亦非我国之侮辱乎?”痛陈中国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中还分析了中国地质状况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提出了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时机,制定了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的计划。此时,章鸿钊只有35岁,时任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的科长。
致力教育出英才
章鸿钊在从事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中,深深感到:要开展地质工作,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地质人才,没有地质工作者,地质调查只是一句空话。二是要有设备,没有必要设备,工作无法进行。三是要有地图,没有地图,有如盲人摸象。但是,在这三要素中,章鸿钊以为,设备可以用钱来购买,只要有经费,设备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地图可以查阅前人的资料或者进行测量而获得;只有人才非得要国家来进行培养、自己造就才能解决。
章鸿钊深知培养地质人才是中国地质事业起步和发展的关键。191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在北京设立地质研究所,从英国留学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同年丁文江离任,章鸿钊任所长,地质研究所实际上是我国第一所地质专科学校。从此,章鸿钊全身心地投身于地质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培养地质人才。章鸿钊深知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关键在于教师, 因此,他多方奔走,精心选聘教师,亲自编写讲义,讲授普通地质学、矿物学等科目。为了培养学生们实际工作能力,他还亲自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提高学生野外从事地质工作的水平。1916年,地质调查所在地质研究所学生们实习的基础上,在100平方米的展室中,展览陈列出22名学生毕业实习采集到的917块地质标本,这就是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前身——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室。章鸿钊先生不仅教授给学生们地质科学知识,培养了他们野外地质工作的本领,而且还为中国地质博物馆事业的奠定了基础。
办学质量除了取决于师资力量,还取决于学制与课程的安排。为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章鸿钊研究了工科学校的学制,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学制定为3年。在课程安排上,他反复比较、研究。最后,基础课开设了国文、图画、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物理、化学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英语和德语,这些基础课是地质学的基础乃至任何一门科学的基础。在专业课的设置上,首先是动物学、地理学、地文学、测量学、机械学和照相摄影等专业基础课,然后是地质学通论、普通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冶金学和采矿学等专业课程。从上述课程的精心设置,可见章鸿钊先生为培养中国的地质科技人才不遗余力,费尽心思。章鸿钊十分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在3年的学习期间,章鸿钊共安排了11次野外实习。每次实习归来的实习报告,章鸿钊都要一一批阅,将采集到的地质标本精选后,作为教学标本。
在治学上,章鸿钊十分严格。地质研究所22名学生,在1916年毕业典礼上,只有18人拿到毕业证书, 其余4人由于学习成绩等原因而末取得毕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章鸿钊创办地质研究所致力于地质教育事业,一心培养人才,在科学上只讲“认真”二字,没有其他。1916年毕业生中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王竹泉、谭锡畴等10余位由农商部分配到此时已经成立的地质调查所从事地质调查工作,中国的地质工作才真正开展起来。这些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中国地质工作的先驱,有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章鸿钊先生艰苦创业,培养出中国自己的第一批地质人才,开始了中国地质工作的新纪元,他的丰功伟绩将永留地质教育史册。
著书立说开先河
章鸿钊是地质教育学家,更是地质学家和地质科学史家。他治学态度勤奋刻苦,生平著述颇多,在地质学很多领域作出了贡献。
在地质时代的划分、地层对比方面,他先后发表了《从相对说检讨地质的同时》、《从原子能推导地史晚期地理与地质同变迁之源》、《造山运动于地史上象征同时之规范并其施于对比之效力》等论文,阐述了在地层的研究问题上,必须把时间与空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地层对比工作与地质构造运动紧密联系,在1926年他发表的《从相对说检讨地质的同时》一文中指出:“中国地层对比工作不应单以古生物为标准,有时不如以造山期为标准尤为适宜,造山运动是划分地史时期的主要根据之一”的论点,将时间与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基础地质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在地壳运动规律的研究方面,早在日本求学之时,章鸿钊就对太平洋地质构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后发表地质沦文《地质学与相对说》、《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中国中生代初期之地壳运动与震旦运动之异点》、《太平洋区域之地壳运动与其特殊构造之成因解》等。在文章中,他第一次提出了“震旦运动”一词,以区别于“燕山运动”,着重论述了中国中生代以来的地壳运动方式。根据震旦运动方向和主要火成岩的成因,章鸿钊将震旦运动分为五期造山运动,认为这是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以后褶皱的侧压力的主要运动方向。
在地质学史研究方面,他著书立说开创了中国人研究地质学史的先河。1921年前后,先后完成了《石雅》、《古矿录》和《中国温泉辑要》三部著作,并且研究了中国矿业资源利用开发的历史,发表了《中国用锌之起源》和《再述中国用锌之起源》等论文。至今对于后人进行矿物学史、冶金学史的研究仍然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章鸿钊1935年编撰的《古矿录》又名《中国分省历代矿产图录》,为后人提供了大量古代矿产线索。
章鸿钊是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是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治学勤奋刻苦,认真严谨,追求真理,在地质学领域建树颇丰。1946年,当他69岁高龄时,还在《自述》中作治学七律一首:
治学何尝有坦途,羊肠曲曲几经过。
临崖未许收奔马,待旦还需傲枕戈。
虎子穷搜千百穴,骊珠隐隔万重波。
倘因诚至神来告,倚剑长天一放歌。
这首七律诗是章鸿钊一生不畏艰险、在崎岖山路卜勇攀科学高峰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