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大两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3-06-08 08:47 来源:人民资讯 编辑:矿材网

 5月30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举行,中国矿业大学赵跃民教授和胡振琪教授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是继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于2017年批准设立的又一国家级重大科技奖项,主要表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及社会服务等相关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团队,该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


  近日,记者采访2位获奖者,听他们讲述如何传承创新精神。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赵跃民:


  顶天立地始终站在国际前沿做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赵跃民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喜讯传来,赵跃民教授表示:“荣誉属于整个团队,获奖是对全体科研工作者的鼓励。”


  “瞄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做创新研究,国家发展需要更多有世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赵跃民认为科学研究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到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所需、行业所求,在无数次的实验中夯实研究成果,为推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作出贡献。


  为什么要攻克干法选煤难题?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特点,形成我国长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然而2/3的煤炭资源蕴藏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不宜采用传统的湿法选煤技术。”赵跃民传承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干法选煤之父”陈清如科技报国精神,带领团队成员进行自主创新,突破传统湿法选煤模式,提出气固流态化干法分选理论,与国家能源集团、神州机械集团等产学研合作,发明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和大型复合式干法分选机;首创模块式高效干法选煤工艺系统,主持建设模块式干法选煤厂,在国内外实现了煤炭高精度干法分选,引领了世界干法选煤技术的发展。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筛分是选煤过程的关键环节,潮湿细粒煤高效筛分与振动筛大型化是选煤领域的世界性技术难题。赵跃民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试验到工业应用,发明了煤炭弹性筛分技术与高性能超静定大型振动筛,改变了我国大型振动筛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从煤炭拓展至属矿与非金属矿,赵跃民提出了筛体—粒群耦合作用筛分理论,针对解决难筛分矿产资源水分、细粒含量高等问题,研制出的难筛分矿物高效筛分装备,将筛分粒度下限降至3毫米,让我国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一名科研团队领头人,更欣喜的是看到团队成员传承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目标开展研究。”赵跃民团队是选煤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


  赵跃民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团队成员。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段晨龙常年深入生产一线,攻克干法分选、筛分与二次资源利用技术难题;教授董良,聚焦智能精准分选、煤基炭材料构筑;教授张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致力于解决低品质煤脱灰脱水难题;副教授江海深、周恩会,扎根内蒙古、新疆选煤厂一线,钻研矿物的深度筛分与细粒煤干法分选……


  “每位团队成员从刚进来就要到生产一线,白天与工人一同工作,观察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晚上翻阅材料,寻求解决方法。”段晨龙告诉记者,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让团队成员时刻能够掌握行业一线需求,容易产生新的思路、新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要求,站在国际前沿,聚焦于低碳、清洁、智能、高效干法选煤与深度筛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优质原料与煤基材料转变。”赵跃民说。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


  科技创新来自国家和人民实际需求


  “工科的创新体现在实际应用中,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要就是创新的不竭动力。”6月1日,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胡振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北京领奖回徐,胡振琪抓紧时间与研究生探讨课题,不错过本科生一节课。


  作为中美联合培养的我国第一位土地复垦学博士,胡振琪深知自身在土地复垦领域肩负重任。“当时美国在土地复垦方面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而中国那时才刚刚起步,亟需构建土地复垦知识体系,有幸出国学习就要将更多知识带回国。”胡振琪在美期间同时学习矿山复垦与土壤学两门学科,在他看来,想要更好修复矿区损毁土地,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土壤和生态修复知识,便于土地持续利用。


  胡振琪学成归国后,立刻投入到国内的土地复垦事业中,他迫切地想把在外所学所悟应用到现实中。然而国内的现实需求远超胡振琪想象,采煤塌陷地不仅塌陷深而且多煤层开采多次扰动,耕地损失量大,面对国家对耕地的紧迫需求,采煤塌陷地复垦要将保护耕地和恢复高质量、高产粮耕地作为目标。


  “第一次在山东梁山县土地复垦时采用黄河泥沙充填复垦,但是村民却抱怨复垦地浇水、施肥次数是其他土地的3倍,但产量却只达六七成。”面对泥沙充填复垦漏水漏肥的问题,胡振琪想到在充填泥沙中加一层黏土起到保水保肥作用,土壤剖面层状结构就按照近自然的多层结构构造,土壤生产力得到明显提升,以“土层生态位”和“土壤关键层”为核心的高质量土壤重构新方法随之创立。


  煤矸石,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型的煤矿旁边,必然伴随着煤矸石山,含有硫铁矿的煤矸石极易燃烧,煤矸石山自燃会释放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对周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煤矸石山自燃问题是能源开发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环境问题。


  胡振琪团队从着火点判定入手,研发出通过热红外与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相耦合的表面自燃位置监测技术,基于表面温度和修正热传导模型的内部燃点位置反演模型,准确找到着火点的位置。解决着火点问题之后,胡振琪随后提出表面喷浆和深部注浆相结合的灭火方法、运用抑氧隔氧技术的防火措施以及植被恢复技术,让数十座自燃的煤矸石山“偃旗息鼓”,“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最早一批投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领域的学者,胡振琪亲历国内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从无到有、从冷门到热点、从粗犷到精细的完整发展过程。站在徐州贾汪区复垦的采煤塌陷土地上,胡振琪自豪地介绍着土壤重构技术,塌陷区变“产粮田”,煤矸石山污染源变身“生态园”,创新探索永无止境。


  “最近正在研究采煤塌陷区动态预复垦技术,将土地复垦从事后动工转变为事先精准预测和及时抢土留存,降低土壤资源损失,多复垦耕地。”胡振琪表示。


1984年12月,时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华罗庚教授来徐参加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一期竣工典礼,当时刚上研究生的胡振琪坐在台下聆听讲话,华罗庚的题词“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一直激励着胡振琪。


  “学习老一辈杰出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推至新高度。”胡振琪说。


上一篇:锂价又“狂飙”,46天翻倍重返31万/吨!反弹或至年底,龙头股价仍低迷

下一篇:被判无期的原县委书记获减刑,曾在入狱后举报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