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质博物馆“奇妙恐龙涂鸦”现场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地质工作者也在为地学科普事业而不遗余力地努力着。在10月10日~12日召开的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设置了两个与地学科普相关的分会场,来自科研机构、地质公园乃至基层地勘单位、互联网公司的参会者分别从地学科普与科学研究、地学科普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地学科普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科普与科研——
科研是科普之源,科普不仅普及科学知识,对科研还有直接帮助
作为世界上唯一拥有科普法的国家,我国对科学技术普及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作为科普事业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国土资源科普事业也蒸蒸日上,并于2016年12月8日发布了《国土资源“十三五”科学技术普及实施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中更是明确指出,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把科普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研的目的是“突击队”和“尖刀兵”,科普的作用是夯实全民科学基础。地质调查每项计划、每项工程、每个项目都要有科普目标,项目成果要包含科普内容,向公众宣传地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地质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
那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科研与科普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土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深有体会:“如果把科学上的重要发现比喻成一座座大山,那么科普就是萦绕在山间的溪流,把一个个山峰冲刷、刻画成一幅幅风景。科普让人们通过这些美丽的风景欣赏大山的美丽,了解大山的成因。”他在分会场的报告中指出,地学科普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普及地学知识,更是为了普及地质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研究方法,以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科普要让公众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地质美景时要知其美,更要知其所以美。而且,科研是科普的源泉,科普有助于科研。
科普如何有助于科研呢?苏德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他在北京的一个中学进行地学科普讲座时,介绍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些地质遗迹。讲座结束后,一位李老师找到他并展示了手机里一张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照片,想请教是哪种地质遗迹。苏德辰发现,照片里的地质遗迹恰巧是他苦苦找寻却无果的珍稀地质遗迹,比之前他找到的地质遗迹提前了4亿年!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正是深刻体会到了科研与科普的积极良性的互助关系,他多年始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普工作。仅今年,他先后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北京市地质研究所、承德六道河中学、北京东四九条小学、清华附中、育英中学、海淀实验三小、北京四中、少年时、户外星等多家中小学和社会团体做了多场地学科普讲座、并指导野外考察活动。此外,他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地学科普,例如为首都科学讲堂作了题为《哪里来的山崩地裂》科普讲座;在北京广播电台《照亮新闻深处》做了3次科普直播,分别为听众讲解了雄安新区地质调查、九寨沟地震和黄金相关的知识;通过微信平台《科学队长》栏目,为全国的中小学生做了52期矿物岩石学科普讲座。
区调项目过程中的科普实践,也让科研人员感受深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的代鹏,就在报告中分享了他们在“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中相关科普活动的体会。他告诉大家,区调项目组成人员都是专业技术出身,对于地质科普传播缺少经验,一方面加强学习和集思广益能够弥补一些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确定主题和活动方案也能使地质科普活动事半功倍。虽然现在网络和媒体已经十分发达,但在很多区调项目覆盖的乡镇地区的部分居民仍然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知识水平有限但渴望科学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区调项目团队的科普能够作为一个很好的纽带,使当地民众了解和认识地质工作。
不仅科研人员,基层地勘单位也开始参与地学科普。来自重庆地勘局208队的张锋,在报告中与参会者交流了地质队开展科普工作的思考。他认为,地质队在科普活动中具有讲述生动鲜活、接触面广、知识实用等先天优势。于是,该队成立了科普中心,将2017年定为科普年,在队内外开展了多种科普活动,并向有关部门申请了科普项目。一系列实践经验让208队感到,他们开展的地学科普活动不仅与重庆博物馆、高校等单位形成互补,促进地学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还深入影响群众,扩大了地学、相关单位的影响力,更带动了地质队的转型。目前,该队已经把科普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科普与科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AR、VR等技术的应用,地学科普向体验式、科技化、智慧化发展
在传统的地学科普活动中,主要方式还是科普书籍、科普报告、课外科普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主题夏令营等。近年来,随着相关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AR、VR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应用,地学科普也逐步向体验式、科技化、智慧化发展。
地质博物馆是开展地学科普的重要载体。如何完善地质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地质博物馆进行参观、浏览,是推动地学科普旅游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地质博物馆的科普方式基本上无外乎实物+造型、图文系统、影像系统等。而来自常州的卓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介绍,则让参会者耳目一新。他们认为,参观地质博物馆不再是单一的阅读与观赏地质遗迹景观,还可以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探索。科普形式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看电影、探险、做游戏、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科普。如今,许多博物馆还致力于为参观者提供智慧化服务体验,即“体验式科普”。例如,河南省地质博物馆“路易贝贝”和“栾川盗龙”互动展柜,就是依托于透明显示媒介,利用红外触摸驱动运动,从而实现与实体展品的互动;四川自贡恐龙馆的360多点互动触摸球,是依托于360互动球形成像技术和多点互动触摸技术,从而实现与科普产品的互动。此外,依托高科技,还可以提供智能导览、AR智慧科普绘本、便携式IPAD智能展厅中控系统等智慧化服务。
“脚爬客”是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快速成长起来的地学科普网络社区,已成功承办了多个地质公园的多期科普志愿者训练营活动。去年,他们推出了国内首个地学科普APP。负责人李鑫介绍,互联网的能量是呈级数增长的。“线下数十场自然、户外、博物、科普活动加上3千到5千的游客量,经过互联网社区群的传播发展,最终将形成数百万级传播量。”这样的传播效果,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此外,来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的报告人分别向参会者介绍了动漫在地学科普产品中的推广与应用,以及三维实景模型在奉节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性应用的情况和经验。毫无疑问,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地学科普事业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问题与建议——
地学科普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科普也需要工匠精神,讲好地球故事任重道远
两个分会场的与会者都普遍认为,虽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目前我国地学科普的现状距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科普能力总体较弱,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科普基地发展不均衡,传播渠道单一;对大众媒体及现代化传播手段应用不足,经常性科普活动不足;科研成果科普化程度很低,优秀科普作品系列缺乏,高层次科普人才紧缺;基层单位对科普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学会、协会、基金会、企业等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探索不足等。
苏德辰指出,缺少原创地学科普内容、供需矛盾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他在地学科普过程中,目睹了基层中小学校师生、户外旅游爱好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地学科普的热情和渴望。目前,民间的各类研学机构已经成千上万,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参加科普研学活动的学生和家长都希望在他们的活动中有地学相关人员的具体指导,或者有详细的研学资料可以参考。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研学活动能有高校地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指导一下就算水平高的,很少有一线科研人员参与。
对于这一点,地质学家、中科院极地科考首席科学家刘小汉也深有体会。他指出,在职科学家的科普工作不算绩效,因此科普工作成了退休科学家的舞台,如“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团”,基本没有在职第一线(前沿)科学家参加。老科学家的科普活动报酬微薄,也难以提高积极性。
如何解决?刘小汉认为,要学会主动参与企业家的活动,起到引导、协助的作用,做到双赢。苏德辰认为,一方面从政策层面重视地学科普人才的培养,在科研人员中营造积极传播科普知识的氛围;另一方面,科学家要转变观念,向公众普及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样是科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仸。“实际上,一部好的科普作品与一篇好的科研论文具有同样的社会价值。在西方国家,向公众进行科普已被视为一线科研人员的天职。越是精通自己本专业领域的大科学家,越重视科普。”
此外,苏德辰认为要做好科普,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掌握最新的科研动向。除了必要的地质知识外,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必要的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科普需要花真功夫,也需要工匠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