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陶业长征Ⅳ调查小组统计,2017年甘肃、宁夏两地建筑陶瓷企业共18家。甘肃17家,其中,平凉6家,白银10家,武威1家;宁夏仅有1家,位于中卫市。建陶企业从业人员总数5565人,其中一线工人4610人。
其中,
甘肃、宁夏产区瓷砖生产线28条,日产能45.7万平方米;
西瓦(琉璃瓦)生产线7条,日总产能77万片;
外墙砖线3条,日产能6.1万平方米;
地爬墙线1条,日产能1.6万平方米;
抛光砖线3条,日产能5.3万平方米;
仿古砖线3条,日产能5.2万平方米;
抛釉砖线4条,日产能9.6万平方米;
瓷片线5条,日产能14.5万平方米;
釉面砖线2条,日产能3.4万平方米。
此外,甘肃、宁夏产区上线喷墨机47台,相比2014年的14台,增长幅度翻了三番,企业纷纷改线转产仿古砖和抛釉砖,另计划待建8条生产线。
近三年来甘肃、宁夏产区产品结构调整较少,对比2014年产能数据可以看出,甘肃陶瓷企业由原来的15家增至17家,新增2家;生产线由16条增至22条,新增6条;日产能由20.9万平方米增至36.7万平方米。
宁夏陶瓷企业由原来的3家缩减至1家,对比2014年,瓷砖日产能没变,仍为9万平方米;西瓦日产能由18万片缩减至当前的10万片,新增1条抛釉砖生产线。
甘 肃 平凉:瓷片、仿古砖市场火热 平凉市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是甘肃“东大门”,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3万。平凉建陶企业主要分布在崆峒区、泾川县、华亭县,目前有建陶企业6家,日产能6.3万平方米,西瓦、琉璃瓦50万片。 平凉市建陶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只有8年时间,从统计表格中可以看出,平凉陶企呈现分散、规模小、发展缓慢等特点,目前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与2014年对比,三年间新增2家陶瓷企业,新建6条生产线。 深入甘肃平凉、白银调查走访中获悉,在新一轮燃料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环保督察加大等多重高压之下,甘肃产区瓷砖价格再次进入上涨模式。其中,以瓷片、仿古砖市场价格涨幅尤为明显。据泾川县华润陶瓷负责人黄孙锦表示,瓷片价格上调0.1-0.2元不等;白银的泰瑞陶瓷、平凉的金维曼陶瓷科技针对仿古砖也发布了涨价通知,金维曼陶瓷科技董事长董杨建表示,在经历了原材料轮番上涨风潮后,下半年的行业走向和趋势才是当下最需要关注的。 记者调查获悉,虽然瓷片、仿古砖价格实现连续上涨,但是抛釉砖、外墙、西瓦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不但没有上调,甚至还在持续下挫。 据华亭县庆华建材销售负责人刘志军表示,成本大幅增长是西北产区瓷砖价格上涨的主要诱因。一方面,环保督查更加严厉,迫使陶瓷企业不得不大幅增加环保投入,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原材料近乎疯狂的上涨,将陶瓷企业仅有的微薄利润已全部“吃掉”。如果瓷砖价格不上涨,陶瓷企业则只能亏本经营。 据华润陶瓷负责人黄孙锦介绍,目前正准备建设第二条生产线线,扩大产能、丰富产品结构,提升企业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刘志军表示,当下,西北地区环保压力相较广东、山东、河南等陶瓷产区要小,人工成本优势大,原材料可以从周边区域采购,如安口的铝,宝鸡的钙、煤,尽管销售价格低,但利润空间相当可观,美中不足的是物流制约了西北地区的发展,加上库存堆积冗长,致使西北地区陶企发展止步不前。 白银:以品牌赢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白银市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和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资源丰富,煤炭储量15亿吨,石膏储量2亿吨,石灰石储量10亿多吨。白银市建陶企业主要分布在平川区、靖远县两地,目前已建成14条瓷砖生产线,其中2条西瓦线,瓷砖日产能27.9万平方米,西瓦17万片,是甘肃最为集中的建陶生产基地。 白银市陶瓷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孕育了古老的陶瓷文化和丝路文明。而建陶产业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近年来,平川区把陶瓷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努力打造“西部陶都”。目前陶瓷产品销售范围已覆盖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区域,并逐步向全国扩展。 由于当下环保压力、原材料价格的疯涨,凯斯陶瓷营销总经理芦志刚介绍,往年煤炭在360-380元左右浮动,今年上半年突然涨到了每吨600多元,纸箱价格也上涨了50%以上,成本增长幅度创历史之最。 在形势严峻的当下,凯斯陶瓷及周边陶瓷企业销售额却不减反增,芦志刚表示,由于河北陶企限产,河北及周边区域陶瓷中低端市场缺货,这是导致白银产区陶企销售走高的原因。 芦志刚表示,靖远县早前是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加上陶企一线员工多来自于当地居民,受到春种秋收的影响,一些员工往往都是3月份进入陶企,经过2-3个月的培训,才上手不到几个月,就要回家收割农作物,陶瓷企业为了留住员工不得不提高工资。 记者了解到,受到产品价格及市场热度的影响,去年以来西北地区陶企纷纷改线转产抛釉、仿古砖产品,白银市嘉华陶瓷正在将一条日产西万15万片的西瓦生产线改为仿古砖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嘉华陶瓷把目光瞄准全国,顺应市场的潮流趋势,提高自身企业的竞争力。 相比于2014年白银市陶企9条生产线,日产能11.9万平方米、西瓦日产能33万片,白银陶企不仅在产能上提高了将近三倍,还规划待建7条生产线。或许,白银陶企今后不仅要提高产能,还要走上规范、高质高量的道路。 宁 夏 中卫:周边产区挤压,仅剩一家陶企坚守阵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原有科豪、新美亚、美康3家陶瓷企业,由于受市场低迷、环保趋紧及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美康陶瓷与新美亚陶瓷已去两三年前倒闭。据宁夏科豪陶瓷负责人表示,去年科豪陶瓷新建了一条金刚石生产线。但是由于近年来大批企业生产线转产金刚石,造成金刚石产能极度过剩,销售受阻、价格持续下挫。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大,融资渠道收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豪陶瓷目前6条线仅开了瓷片和800×800mm金刚石2条生产线。 中卫市位于宁夏中西部,拥有丰富的陶土、黏土资源,分布集中,容易开采莫运输方便,发展陶瓷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但近年来却未能拉动建陶产业的发展,据记者实地调查,与2014年相比,宁夏建陶无论是企业、生产线均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究其原因,据科豪陶瓷负责人表示,宁夏自治区有674万人,市场容量有限,并且没有大规模建陶产业市场支撑;同时受到甘肃、陕西等周边产区陶瓷企业的挤压;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生存状况持续恶化,美康陶瓷与新美亚陶瓷的倒闭关停也在情理之中。 宁夏建陶产业在市场低迷及周边产区的冲击下,未来的前景并不乐观,对于科豪陶瓷来说,不仅要提升环保意识,还要紧盯产品品质,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只有如此,才能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来源:陶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