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海关针对国内铜精矿供应链产业链趋紧现状,以确保安全稳定为前提,探索试点境内铜精矿“保税混矿”监管模式,破解过去由外方垄断把持铜精矿混矿市场的问题,既有力扩宽国内企业采购渠道,也帮助企业减少采购成本。据统计,2022年,南宁海关关区共完成监管铜精矿“保税混矿”19批次,重量35.48万吨,货值47.8亿元,重量、货值较上年分别增长47.9%和41.3%,为企业节省直接采购成本约8000万元。
统筹健全制度机制,夯实试点基础保障。南宁海关成立专班完善监管工作方案和指引的同时,对试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评估,帮助企业梳理完善管理机制和作业流程,推动“保税混矿”监管模式规范运作。
叠加改革优化措施,持续释放“保供”红利。南宁海关通过设立“绿色通道”、推行“提前申报”等服务,确保原料矿船舶即靠即检、不落地卸转;开展嵌入式查检,在混矿过程中对成品矿进行系统取样,缩短单批次混矿周期5天;试行“集改散”,原料矿以散装形式完成运输入库,免去集装箱吊装环节,实现平均每批次混矿量翻1倍,压缩原料矿通关时长50%。
严密全过程监管,守护青山绿水。南宁海关在混矿场所启用通道式放射性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无侵入检验监测;推动完善环保污水处理设备、原料矿进口运输方式升级,确保“清洁混配”;强化对混成品有毒有害元素检验,确保出库出区安全,试点以来全部38批次混成品均无不合格检出。
“混矿”受益企业广西金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供应销售部经理周才德表示:“该项政策的顺利落地实施,拓宽了疫情期间的企业原料来源,配合通关便利化措施,预计可节约730万元左右的相关费用,综合运输成本降低了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