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荒”后,新能源汽车恐陷“宜春锂矿污染”新漩涡!
2022-12-13 12:01 来源: 杂说资讯 编辑:矿材网

谁能想到,2022下半年新能源汽车面临的“电池荒”,紧接着会迎来一场更大“锂矿污染”调查。


12月6日晚10点,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就江西宜春锦江水质异常事件发布通告。通告显示,11月24日,宜春市生态环境监测部门在对锦江干流饮用水水源地采样分析时发现铊浓度异常,立即对全市展开排查。排查发现,此次事件主要污染源来自江西齐劲材料有限公司。排查中还发现,江西齐劲材料有限公和江西永兴特钢新能源科技公司涉嫌以逃避监管方式排放污染物。


人类急性铊中毒有恶心、呕吐、腹泻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随后有胸痛、呼吸困难、震颤、多发性神经炎和精神障碍等。慢性铊中毒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食欲减退、头晕、头痛、全身乏力、消瘦、下肢麻木和疼痛、视力减退等。但最典型的症状是脱发。和中毒导致的“水俣病”相比,铊污染的危害是隐性的。因此,在巨大的矿产利益诱惑下,铊污染可以用“是否超标”来定义。


宜春“锂矿污染”调查发布第二天,欣旺达165亿元锂电项目落户宜春


素有“亚洲锂都”之称的江西宜春,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爆发前全市碳酸锂产量才1.2万吨,占全国比重14.5%,其中锂云母制备的电池级碳酸锂仅占全国比重2%。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宜春开始加快扩大碳酸锂产业规模。到2021年,宜春市碳酸锂产量达到8.1万吨,超过全国四分之一。截至2022年7月,宜春碳酸锂产能18万吨,占全国40%比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下,宜春碳酸锂产能5年时间翻了将近15倍。


宜春当地90%以上来自锂云母精矿,而提炼锂原料的工艺中,需要剥离与锂云母伴生的铊元素。企业的脱离方式基本依靠除尘和喷淋处理,含铊物质一部分附着于烟气,另一部分则随废水进入污水处理站。


如果按照2021年宜春市8.1万吨碳酸锂产量计算,全市含铊污染泥年产量预计超过4500吨。对于处理这些污染泥,企业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采用固化或刚性填埋。由于整体产业的“大干快上”,如此巨大的铊超标污染泥不可能实现万无一失。因此,铊污染在矿产资源城市中屡见不鲜。以通报的江西永兴特钢新能源科技公司为例,这家隶属于中国锂矿巨头企业永兴材料的企业无论资还是技术都是数一数二,但此次出现污染问题的恰恰就是这家龙头企业。


早在2022年年中,网络上传播的一份《宜春市碳酸锂制造业生态环境问题情况督查工作建议》就披露永兴特钢为规避高昂的固体废物处理费用,擅自将含铊污泥等废弃物返回混拌料,可能导致外排废气、废水和固废中铊含量增加的“不可控环境风险”。不知是巧合还是已经嗅到了什么味道,2022年年初与永兴特钢签署建设年产5万吨碳酸锂项目的合作伙伴宁德时代在第三季度也宣布终止合资经营协议。


从11月底至今,这家碳酸锂企业已经停产超过一周,预估将带来3000-4000吨碳酸锂产能断货。如果按照一辆纯电动汽车电池需要40-70公斤碳酸锂计算,永兴材料停产一周多将导致至少57142辆电动汽车电池材料出现缺口。


与大众汽车集团合资的国轩高科,是率先进入宜春的电池企业之一


根据宜春市官方估计,到2025年碳酸锂产量超过50万吨,可以满足714万辆新能源汽车电池原材料,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形容中国乃至全球没有一家新能源车企能绕开宜春。利益驱动下,当地11家锂矿企业纷纷与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据悉,入驻宜春的国轩高科、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电池企业,当地政府都会匹配矿山。与此同时,永兴材料、江特电机等提锂巨头企业也在纷纷扩建,这还还没有计算哪吒汽车等一些造车新势力企业布局的锂矿与资本“小生意”。


随着宜春对铊污染调查,短期来看,原材料紧缺将加大新能源汽车电池荒;长期来看,“宜春锂矿污染”将给整个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带来一次环境、技术和市场新的洗牌。至于终端渴望电池的整车企业,摆在眼前只有两个出路,一种是像大型车企一样布局一条从原材料到整车的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另一种则是被动的“嗷嗷待哺”或者用“增程式”等技术尽可能少用电池,以此熬过这个冬季。


“商人的血管里一定要流着法律的血”!这是2012年中国入世时,一位国际商会中国仲裁委员的祝语。但从“宜春锂污染”观察,尽管所有车企和成规模的电池企业都在出台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但数据和文字并没有告诉外界,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还要面对哪些不确定性。


上一篇: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创新煤矿井下分段压裂技术

下一篇:18亿元!“天价锂矿”斯诺威矿业股权第九轮拍卖终要落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