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首相之争,他提前锁定胜局?
2022-10-24 14:23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矿材网

英国首相竞选几乎水落石出,或将迎来首位印度裔首相。


当地时间23日晚9时,英国前首相约翰逊宣布放弃保守党党首的竞选。这就意味着,英国前财政大臣苏纳克(Rishi Sunak)极有可能成为接替特拉斯的保守党新党首以及新首相,情况最快将在英国时间周一下午明朗。


在约翰逊发布的一份声明中,他坚称已经得到了100名议员的支持,符合参选条件,但基于保守党和国家的最佳利益而选择退出。但苏纳克阵营的人士对此反驳称,约翰逊的竞选活动实际停滞不前,他并没有获得参选所需的资格。


代表保守党后排议员的1922委员会的规则显示,如果截至当地时间周一下午14时(即北京时间21时),只有一位候选人得到了超过100位议员的支持,则这位参选者自动胜选成为保守党领导人和下任首相。


根据对公开发表支持声明的议员的统计,截至约翰逊退出时,约翰逊阵营的支持者人数为54人,而苏纳克则达到了155人。支持另一位宣布竞选的现任下议院领袖莫当特(Penny Mourdant)的议员数量不到25人。


英国开放大学政治学教授阿什伍德(Simon Usherwood)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普通民众中有不少保守党党民倾向于赞成约翰逊的归来,但他很难在保守党议员内部得到足够支持。“他的时代已经过去。”阿什伍德称。


英国前首相约翰逊(来源:新华社图)


约翰逊认为自己其实能够胜选


约翰逊表示:“我很有可能在保守党党员的选举中获得成功,而且我确实可能在周五回到唐宁街。但在过去的几天里,我遗憾地得出结论,这根本不是正确的做法。除非你在议会中有一个团结的政党,否则你就无法有效地治理。”


此前据英媒报道,如果约翰逊再次接任,将有十几名保守党议员组成联盟集体辞职,以反对约翰逊的回归。部分保守党议员还称,鉴于反对约翰逊的情绪很强烈,即使约翰逊当选,未来也很难在下议院通过任何法律。


约翰逊在他的退选声明中表示,他之所以起初想要参选,是因为“不到三年前,我带领我们的政党取得了巨大的选举胜利,因此我相信我现在有独特的能力来避免大选。”他解释称:“正当英国政府必须关注全国各地家庭所面临的经济压力时,大选将是(令英国)雪上加霜的、转移注意力的灾难性因素。”


约翰逊称:“我相信我有能力在2024年(大选宣传中)取得保守党的胜利。今晚我可以确认,我已经获得102项提名通过了这一非常高的(参选)门槛。”


约翰逊补充道,在过去几天中,他曾与苏纳克和莫当特接触过,“希望我们能为了国家利益走到一起,可惜我们未能找出这样做的方法。因此,恐怕最好的办法是,我不让自己继续被提名,并承诺我对继任者的支持。我相信我有很多东西可以提供,但恐怕现在根本不是合适的时机。”


这一消息其实宣布得很突然,就在约翰逊宣布退出前几个小时,兰卡斯特郡大臣扎哈维(Nadhim Zahawi)刚刚发表了支持约翰逊参选的声明。一些支持约翰逊的议员在当晚接受采访时也仍坚信约翰逊会参选。


苏纳克竞选团队的一位发言人对约翰逊的退出回应称:“我们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苏纳克将在提名文件截至前继续与同事们交谈,并讨论如何最好地团结保守党并带领国家前进。”


苏纳克或将成为下任首相?


苏纳克在推特上表示:“我们将永远感谢约翰逊在任期间的工作,包括推动英国脱欧和疫苗推广。虽然他已经决定不再竞选首相,但我真心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内外的公共生活做出贡献。”


23日,苏纳克赢得了现任财政大臣亨特(Jeremy Hunt)的公开支持。此前,亨特在今年夏天的领导人竞选淘汰后,也表示支持苏纳克成为首相。预计后者将在苏纳克政府中继续担任财政大臣。


亨特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说:“我们的公共财政、市场信誉和国际声誉都受到了严重打击。为了恢复稳定和信心,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被信任的领导人来做出困难的选择。……(苏纳克)将翻过错误的一页,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定,重建我们经济的非凡潜力。”


10月31日,英国政府将发布新的财政声明。


苏纳克发起正式竞选时宣称“修复经济”是他的优先事项,但他没有接受媒体采访或发表正式宣言。


牛津经济学研究院英国首席经济学家古德温(Andrew Goodwin)表示,从市场影响来看,新首相不太可能冒险再次激怒市场,比如寻求减税或增加公共开支,而是将继续推行现任财政大臣提出的财政紧缩政策。


古德温表示,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可能会在即将于10月31日发布的财政声明中得到明确。但这对英国经济也有不利之处。“现在的税收负担将比以前预期要高,给实际收入下降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在经济面临衰退的情况下,增加税收和限制公共开支,有可能使经济变得更弱。”古德温说,明年4月,限制能源账单的能源价格保证到期后,英国的通胀前景将变得更不可测,其通胀风险已经明显转向上行。


上一篇:储能订单持续放量迎爆发期,一“芯”难求问题待解

下一篇:庞大的“海洋经济”催生了不少A股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