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群平凡的地质人,或许出没在荒山野岭,或许深入到沙漠戈壁,或许漂泊在海外他乡!大自然给予我们太多的故事,今天我们回忆青春,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分享趣事,传递情感正能量!
1. 傅书记讲故事——锡矿山炖鸭子
傅安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副书记。1983年7月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留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故事开讲了!说实在的,30多年前若能在野外吃上炖鸭子是件十分奢侈的事。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在锡矿山“杀鸭炖鸭”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82年夏天。那年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我和同班的两名女同学在地质系地史教研室赵锡文教授的率领下,到湖南南部的锡矿山实习。锡矿山地属冷水江市,煤和锑矿极为丰富。据记载这里的锑发现于明代,当时以为是锡,故取名锡矿山,后来因炼不出锡来被遗弃,直到19世纪末经化验方知是锑,但“锡矿山”已叫了几百年了,只能将错就错。我们地大师徒四人经郴州到锡矿山已是7月下旬,虽然这里海拔较高,但未感清凉,闷热难耐。8月1日这天上午,从野外返回驻地(锡矿山的一个不大的招待所)的路上,偶遇一放鸭人,执长长的竹杆在水田边驱赶着上千只鸭子。近秋的鸭子已膘肥体胖,每只足有2公斤。我望着鸭子,捂着缺油水的肚子,转过头,看看同伴,其他仨人立即心领神会,“买!”六毛钱一斤,一下买了三只。拎着鸭子,想象一锅油呼呼香喷喷的鸭肉鸭骨,直咽哈拉子。
午饭刚过,就想着杀鸭子。从同住招待所的退伍干部家中借来一把大刀,拎起鸭子,招呼两名女同学拿着铁桶水盆,下楼在招待所的小院内“收拾”鸭子。三只惊恐万状的小可怜,倒拎在我手中,嘎嘎直叫。虽然我也从来没有对鸡鸭等“开过杀戒”,但在女同学面前不能表现出怯懦,咱是爷们儿。来到院中,我将被紧捆的鸭子丢在地上,捉出一只,松绑,撸腿,揪脖,拔毛,抄刀抹颈,顿时血从刀口处涌出。大约一分钟后,感觉鸭子已气绝身亡,就自信地顺手将鸭子置于地下,并转身告诉同学烧水褪鸭毛。可是,待我转回身来时,那鸭子已昂头站起,摇晃着脑袋,竟然跌跌撞撞的走了起来。我拎着大菜刀愣住了,两名女同学直冲我惊呼“鸭子跑了!”我缓过神来,健步赶上,手起刀落…………。从此再也不敢对鸭子动刀了。后来才知道,那一带的鸭子是从湘西移民过来的,曰“土匪鸭”。要知后来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2. 傅书记讲故事——野猪“拜访”大教授
1982年8月1日晚,与那退伍干部一家人共享了香喷喷油腻腻的“土匪鸭”,算是共庆了“建军节“。次日,我们师徒四人背上行李上了“香花岭”。
香花岭是著名的“五岭“之一,地处湘南。1958年中国地质学家在此发现了一种新的硅酸盐矿物,被命名为香花石。香花石晶体很小,一般1亳米左右,需借助放大镜方能看到,最大的如鱼子,不过,香花石可是我国地质学家发现的第一种新矿物哟。我们师徒四人翻山越岭足足花了5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一排被废弃的青砖红瓦房。
瓦房处在半山腰,海拔大约800米,云雾缭绕,潮湿异常。红瓦房大概有十多间屋子,由于长期无人居住,破败不堪,无灯无电,只能用蜡烛照明,窗户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房前是一个晾晒场,堆放着许多植物茎杆。往南走约500米有一个炸药库,守库的六七个人,开了一个小食堂,我们在此吃饭。北侧有一条深沟,沟内湘竹茂密,地图上标注“野猪沟”。我们之所以转移到此处,是这里离我们要实测的泥盆纪地层剖面最近,可免除每天上山下山的劳累。
安顿下来的前几天,相安无事,除房前屋后常有毒蛇毒虫光顾并无大碍。我们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测地层,找化石,打标本,晚上整理资料,然后,我们学生几人总是在门前晾场围着老师,回望着黑洞洞的四周听赵老师讲聊斋故事。有时,山风掠过,发出嗖嗖怪声,让人不禁直打惊颤。赵老师也专讲那些最可怕最吓人的聊斋故事。下雨时,故事会就在屋内开讲,摇曳的烛光将人的背影投射到泛黄的墙上,着实嚇人。实习进展总算顺利。大概十天之后的一个晚上,我们几乎同时被院场传来的“哼哼”声和奇怪的撞门响动惊醒,哎呀!野猪来了……
地质人趣事征稿
(一)征文内容
校园或野外的趣事或囧事。
(二)征文要求
内容自定,形式不拘,字数不限。不求言辞华美,但求感情真挚。
(三)投稿方式
1. 关注“矿材网”公众号,留言发给我们;
2. 电子文稿发至:3107510581@qq.com;
(四)征文奖励
由矿材网将征文来稿上传至“矿材网”公众号,在规定时间内对征文阅读量进行统计,并对前十名优秀趣事的作者赠送珍贵礼品!最终,对所有来稿的征文趣事收集成册,赠送给分享趣事的地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