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罗布莎矿区新增富铬铁矿400万吨,发现了大于100万吨的单矿体,超过矿区以往累计探明资源储量;河南桐柏老湾金矿新增金资源量超过百吨,一跃成为桐柏—大别山地区最大的金矿床,矿山延寿80年;四川拉拉铜矿在矿区外围新层位发现厚大富铜矿体,新增铜资源量63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土资源部大力开展老矿山深部、边部的“就矿找矿”,不仅为近200个老矿山找到了可观的接替资源,帮助延长服务年限,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找矿预测理论,带动了深部勘查技术方法进步,推动了矿产勘查开发向深部拓展,构成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一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赢”的丰收图景。
社会效应:找矿成果突出,纾解老矿山生存危机
老矿山找矿主要指在有资源潜力的现有矿山深部和外围,以矿山企业投资为主体,公益性地质工作给予适当支持,以增加矿山接替资源为主要目的的矿产勘查活动。2004年~2011年实施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国家专项已经充分证明,老矿山找矿不仅可以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贡献,更拯救了一大批因资源枯竭而遭遇生存危机的老牌矿山,解决了数十万人的就业问题。
然而,中国有各类矿山逾10万座,大批存在资源危机且久探未果的老矿山急需国家地质工作的强力支持。近年来,中国地调局对1242座国有大中型矿山进行了现状调查,发现至少有914座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机,而其中有资源潜力的大约有694座,充分显示了在老矿山寻找接替资源的巨大潜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土资源部充分关注巨大的社会需求,持续推进老矿山找矿工作,并于2013年2月下发《关于加强老矿山找矿工作的通知》,强调老矿山找矿是促进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快速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举措,是创新机制、完善制度的重要实践。通知明确提出将重点支持国家紧缺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潜力大、企业积极性高的矿山,优先支持国务院批准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山和资源危机的其他矿山的找矿工作。
2012年~2014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重点部署了“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矿产资源调查”,实施老矿山找矿项目188项,其中55个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中型规模。
从2015年至今,又接续性地在“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中安排了“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项目,通过矿集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和找矿预测,提交一批找矿靶区和勘查工作部署建议,为资源型城市提供接续勘查基地,有效推进衰退型资源城市接替资源找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稳定职工就业,促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接替资源勘查提供基础信息。
成果令人振奋。一大批老矿山在深部和外围新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55个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中型规模,其中河南桐柏老湾金矿、甘肃早子沟金矿、四川拉拉铜矿、甘肃厂坝铅锌矿、江苏栖霞山铅锌矿、内蒙古维拉斯托铅锌矿、湖南香花岭锡矿、广东翁源红岭钨矿、贵州乌罗—耿溪锰矿等老矿山,新增资源储量均达大型矿床规模。
在中度危机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老矿山项目从2012年开始,通过矿区含矿构造岩相带与矿体空间分布规律,配合重磁电综合解释,圈定深部找矿靶区,发现了14个厚大隐伏矿体,以及多个致密块状铬铁矿富盲矿体,其中仅Cr-80矿体就提交资源量115万吨,是目前国内发现单体规模最大的铬铁矿体。五年来,罗布莎新增优质铬铁矿资源储量400万吨,超过了2014年之前矿区近40年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98万吨。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一些老矿区深部还发现了新的伴生矿种,深化了区域成矿规律认识,拓展了同类矿区的找矿领域和方向。比如:2014~2015年,老矿山项目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维拉斯托铜锌多金属矿深部,新发现一个以锡为主体伴生钨锌钼铜铌钽铷等多金属的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为企业找到了一个大型锡多金属矿,获得了我国北方找锡的重大突破。以此为转折,一系列锡矿找矿突破相继出现在大兴安岭南麓,截至目前已探获5个大型、特大型锡矿,构成了内蒙古维拉斯托锡矿带,形成了我国一个新的锡矿资源基地。
科技引领:创新勘查理论,为找矿突破行动指路
在勘查程度极高的老矿山寻找接替资源,难度远远大于在地质工作空白区找浅表矿。许多老矿山面对“生存还是毁灭”的命运,都在探寻接替资源上下了大功夫。然而,基于传统找矿的理论与方法,往往成效不高。
伴随着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找矿理论受到业内的广泛好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们在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中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该理论首次提出了“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等概念,并通过对三者的系统调查和研究,有效判定矿体赋存部位,从而为下一步的勘查提供工程施工靶区。这一理论和技术方法已在老矿山找矿、整装勘查等矿产勘查实践中获得显著成效,大大降低了固体矿产大比例尺找矿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了预测的成功率。
在找矿难度大、40年久攻不破的四川省会理县拉拉铜矿,研究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分析,确定了成矿地质体为河口群细碧角斑质海相火山岩、成矿构造以原生成矿结构面为主、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以块状或纹层状矿化为特征,提高了工作水平和找矿效果,初步建立了拉拉铜矿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2012~2014年,项目在拉拉铜矿外围红泥坡矿区深部发现了厚大富铜矿体,新增铜资源量63万吨,实现重大找矿突破;2016年,继续开展会理—会东矿集区找矿预测工作,对拉拉铜矿外围银厂箐、双狮、白云山、红铜山等4处找矿靶区开展矿产调查,均取得重要新发现。
5年来,“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发展和完善。2013年,《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和方法》总论和各论编写工作启动,2014年12月正式出版《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总论》,2017年1月,《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各论》面世。作为近年来成矿理论研究方面的一项重大成果,该理论为我国的矿产勘查特别是深部和隐伏矿勘查提供了较高水平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矿床理论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获得了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如今,这一理论与方法已成为老矿山找矿和矿集区深部找矿的理论利器。每年,国土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家指导组都要深入矿山,应用该理论在野外进行现场指导。同时,在一线矿产勘查人员的强烈呼吁下,有关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的培训和讲座也已形成制度,2万余人和数百个勘查项目从中受益。
助力生态:向地球深部进军,推进矿业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矿产勘查工作逐渐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在全面退出各类生态保护区的同时,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技术手段,强化环境恢复,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在此背景下,加强老矿山找矿的环境意义开始凸显。
首先,体现在对深部找矿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上。当前,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重大决策部署,国土资源部已启动各类保护区内矿业权清理工作,勘查项目更是全面退出和避开各类生态保护区,但同时,我国中长期内主要矿产长期处于高对外依存度的局面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善,这就要求必须在全国保持足够的勘查强度,并通过一定的开发确保重要矿产资源的自给能力。
找矿空间在平面上的大大压缩,必然促进向深部的迅速发展,而“向深部进军”也恰恰是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老矿山寻找接替资源的重点。多年来,老矿山找矿在深部找矿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创新并形成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显著提升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大深度探测技术的应用水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地质研究出思路、物化探圈靶区、探矿工程进行验证”,以探查、揭露深部矿体的地质找矿技术路线,为我国大规模进行深部找矿奠定了技术基础、提供了应用示范。
其次,表现在对现有矿山资源的高效利用上。老矿山找矿工作投资少,见效快,资源储量的利用率高,成本低。一方面,老矿山找矿发现的资源储量,地质控制程度较高,可全部为矿山企业直接开发利用,且矿山基本不需要投入基本建设费用,盘活了国有固定资产,盘活了老矿山的生产系统。另一方面,由于老矿山找矿能够延长已有矿山的寿命,即在保障资源需求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新开矿山的数量,从而减少新增矿山大规模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乃至破坏。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证明,老矿山挖潜已成为实现找矿突破、化解社会矛盾、协调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一把钥匙。如今,面对国家领导人“向地球深部进军”“做好深勘精查”等嘱托,老矿山找矿必将在新的形势下更有作为,为重塑地质勘查开发格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献上一份历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