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地条钢’产能的严肃处理将促使资源和市场重新回归到正规企业,无疑是对发展电炉钢的重大利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期间表示,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将为电炉钢发展带来机遇。
“地条钢”生产企业一方面消耗大量废钢资源,另一方面通过低价销售等策略挤占正规企业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突出,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根据此前核查结果,国内“地条钢”产能超过1亿吨,不过,按照今年6月30日之前“地条钢”全部退出的要求,整治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到位。
李新创认为,除市场秩序好转外,现阶段废钢资源的充足供应也保障了电炉钢发展的资源基础。数据显示,2015年底,国内钢铁积蓄量已经超过70亿吨,社会废钢铁资源的年产出量超过1.6亿吨。“预计到2020年,国内废钢资源年产生量将超过2亿吨,若考虑进口废钢的利用,届时废钢资源的供应紧张情况将会有根本转变。”
李新创向记者表示,国内电力相对过剩的情况以及电价改革的推进也将为降低电炉钢成本创造条件。特别是,2015年底时,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首次跌破4000小时,电力过剩现象凸显。“未来电炉炼钢还将接受到政府更多的电价扶持政策,成本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此外,钢铁行业节能环保标准要求日趋严格,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立也正倒逼产业结构加快转型,企业逐渐开始重视电炉炼钢在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优势。
目前,国内钢铁生产仍以矿石和炼焦煤为主的高-转生产工艺流程为主,而以电炉钢为主的短流程占比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也影响了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同时,2016年吨钢综合能耗指标出现了大幅反弹,达到585.66千克标准煤/吨,同比增长2.4%,这与“十三五”节能目标值560千克标准煤/吨的差距高达4.36%,钢铁行业完成节能目标任务仍面临巨大挑战。
李新创认为,随着国家提高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相关政策要求的进一步落实,尤其是提高现场监督核查的力度,转炉炼钢和电炉炼钢间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将会被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