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今年在我们国家有一件大事,就是在南海海域成功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验性开采,60天里连续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这是目前世界上试采时间最长、总量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而且维护了环境安全,获得了很大成功。正因为这件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一个新的热门。”
9月23日下午,梅江江畔,一场科技含金量极高的“地质科技创新——深海探测科技创新”论坛在这里举行。首位嘉宾——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总工程师杨胜雄,在发言中回顾了我国勘查评价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20年来走过的创新发展历程。
“我国南海地质构造特殊,勘查评价难度高,必须要有更多的理论和勘查技术来支撑,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家前几年看到的报道,我们利用以‘海马号’深海潜水器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南海发现了活动冷泉,而这里正是水合物分布所在。”杨胜雄介绍道。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到底对环境有无影响?杨胜雄对这一问题也作了回答:“我们建立了服务于调查、钻探各个环节的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并没有造成环境影响。”
“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在报告中提出的这一新名词,吸引了参会人员的全部注意力。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之一,吴能友从事南黄海深部油气探测工作多年。他指出,一直以来,由于强阻抗界面对震源子波能量下传屏蔽严重,投射能量约为10%~20%,造成深层地震资料反射品质低。2006年以来,他们持续开展地震探测技术攻关,经过理论模拟、物理模拟和海上试验,最终实现了“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的重大创新。
吴能友介绍,“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就是以“高”覆盖次数提高信噪比,通过气枪类型、气枪深度和缆深来确保“富”低频信号提高穿透能力,增“强”震源能量和深部地层穿透能量。这一套“高富强”技术,解决了强反射界面的能量屏蔽这个核心难题,第一次攻克了长期制约南黄海深部资源探测的难题,并且为海底以下4500米~15000米的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有效手段。
“从东南亚到非洲再到南美,15个国家22个区块,深海油气的热门勘探区域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中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海洋油气地质研究所所长吕福亮的报告,向论坛听众展示了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强大实力。
“未来,我们将依托‘中国智造·2025’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形成3000米水深钻探以及1500米水深开发建设能力,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创新模式,在深海油气资源探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社会经济增长作出我们新的贡献。”展望未来,吕福亮展示了中国企业蓬勃的创新态势。
“深水探测的投资比较大,很多时候的设备都是进口,但费用很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以科技创新带动民族工业的发展。”中海油研究总院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信心十足地说。
“网络上有一种说法,以后会禁售燃油车,现在深海油气资源探测要比传统陆地上的成本高,未来几年我们有没有特别好的科技能够把成本降下来?”嘉宾的报告刚一结束,现场观众就抛出了问题。
“目前,全球海洋发现了380亿吨油气,其中80%来自于深水。不管是深水油气的勘探还是深水油气的开发,技术成本大大下降了,勘探成本比陆地上要低得多。先别着急把你们家用汽油的车废掉,对人类智慧和地球蕴藏资源的预测是难以到达终点的,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专家的回答赢得全场掌声。
“今天上午姜大明部长在开幕讲话中提到,我们中国正在推进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包括深海探测在内的深部探测,是中国的资源能源以及未来地球科学重要的领域。今天4位重量级嘉宾都是行业领军的科学家,他们对深海探测的全面阐述,让我们对深海资源远景提振了信心,也希望科技创新助力深海探测走得更深。”论坛主持人、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最后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