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钢宣钢圆钢事业部8月份的能源管控数据报表中,笔者看到一个令人惊喜的数据,双渣冶炼煤气吨钢回收量完成126.93立方米,环比提高5立方米。这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变成了现实,而且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这到底是怎样实现的?
全面开展煤气回收攻关
8月初,该部负责人王金龙在成本分析会上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全面开展煤气回收攻关活动,旨在实现转炉双渣冶炼煤气回收的突破,即在现有品种钢结构的条件下,吨钢提高转炉煤气回收量5立方米。转炉煤气回收是绿色生产、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指标,回收量的高低与品种结构、炉前操作设备运行、工艺参数,还有整个系统的一氧化碳、氧气含量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减少转炉煤气回收量,少则几分钟,多则一个冶炼周期,全体干部职工使出“洪荒之力”,才达到当时的水平。
这样能行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主管能源的副经理赵玉武身上,他说: “利用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先稳定设备运行,再全面梳理流程,从而实现源头改善、本质改善。”赵玉武通过成立课题攻关组,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及工具,寻找关键问题。他们在双渣品种钢冶炼4381炉进行氧含量因素与一氧化碳因素分析研究中发现,单位时间煤气在回收量、回收炉数、产量一定的情况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着煤气回收量,一个是回收时间,另一个是煤气的氧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一般来说,回收时间越长,煤气回收量越多;当氧含量降到1%、一氧化碳含量大于10%时,这时就符合煤气回收的必要条件,可以进行回收。
品种钢冶炼,采用双渣操作,一炉钢基本需要50 分钟。冶炼中途,需要倒渣,如果氧浓度提高,超过回收标准,就无法回收;如果再次满足氧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要求进行回收,就得需要花费时间,重新进行操作。如何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条件上寻找最佳平衡点?在最短时间内,降低氧含量,提升一氧化碳含量,实现煤气回收时间长,提高吨钢回收煤气水平。为全面进行突破,该部工会围绕煤气回收主线,开展“查找浪费点、消除浪费源”的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岗位实际查找问题、优化流程,及时改善。为此,该部输灰链岗位职工结合汽化除尘系统输灰链条的点检法,创新“九看三听”点检法,提高点检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确保输灰链稳定运行。“九看”为:看链条运行是否平稳匀速,运行中有无凸起的链接:看链接处是否有明显的磨损痕迹;看刮板连接螺栓有无缺损,刮板有无变形;看链条销轴销钉有无缺失,销轴端头有无止退焊接点;看托辊转动是否正常,有无卡链、偏链现象;看机头链条松紧度,有无跳链现象;看机尾链条与齿轮咬合是否合适,尾轮有无偏移现象;看除尘灰潮湿程度,有无板结块;看输灰链机头电机、减速机、地脚有无松动、漏油、频繁跳动等现象。“三听”为:听链条与滑道摩擦运行有无异响,听链条与齿轮咬合有无异响,听电机、减速机有无机械杂音。8月份,该部公辅作业区关键设备稳定运行率达到100%,为煤气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煤气回收量实现大幅度提升
设备稳定运行,使煤气回收攻关夺得“头彩”,全体干部职工从担心到放心。“氧气、一氧化碳均属于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如果氧气、一氧化碳含量不能满足回收条件.就不能回收,否则会造成安全事故。”该部公辅作业区作业长唐利荣谈到煤气回收的先决条件时心有余悸。
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改进。该部课题攻关组根据除尘工序的关键要素,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控制手段等,共筛选出12个潜在的原因,对这12个原因进行数理统计和方差分析,瞄准煤气回收的转炉、除尘、监测等系统,利用氧分析仪进行逐步测量分析。该部在测量中发现爬坡链机体的密封效果不好,将爬坡链密封改为橡胶密封,加氮气密封,使系统氧含量降到最低;在细灰翻板阀门处,上阀门和下阀门同时处于打开状态,造成系统内氧含量增加,通过改变阀门设计程序,一个阀门关闭后延时5秒后,另一个阀门才能打开,减少煤气回收系统与外界接触时间。
煤气回收系统密封全面“升级”后,系统的氧含量降低,油煤气回收创造了必要条件。该部采用氮气稀释的流量不稳定,造成氧含量和一氧化碳含量在吹炼过程中不稳定,影响除尘工序的精准控制,造成煤气回收延迟。该部通过稳定氮气稀释的流量,在吹炼前期氮气流量范围控制在每小时26立方米。首先,他们合理提高除尘风机转速,达到每分钟1250转,提高烟气流量,增加一氧化碳浓度,快速满足回收要求;再次,他们扩大氮气管道直径,及肘清理管道积灰,更改阴极振打、加固分布板振打方式,提高氨气流速。
该部课题攻关组制订检查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评精结果表明,在品种钢冶炼SO%的生产条件下,煤气回收吨钢水平大幅度提升,预计年可创经济效益6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