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至今,国际油气资产并购热情持续走高。随着石油价格逐渐企稳,投资者的情绪随之改善,积极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油气资产。除了传统的大型国际油气公司,笔者发现,一批新型买家正在涌入市场。
油服公司竞相出手
近日,世界第一大油田服务商——斯伦贝谢,正斥资数十亿美元购买其客户油气项目的股份。业内认为,这表明油服企业有意借油价低迷的好时期,向油气业务迈进。
事实上油服企业对油气区块早就虎视眈眈。早在2011年,油价高企的时候,斯伦贝谢就成立了“生产部门”。截至2016年底,该生产部门管理的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约为23万桶,与美国最大的油气独立生产商之一——先锋自然资源公司差不多。
今年斯伦贝谢投资7亿美元,同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一个油田区块。除了斯伦贝谢之外,GE贝克休斯对此也产生兴趣。资料显示,贝克休斯最近同意向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第一个近海气田提供约1000万美元的资金。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油服企业从勘探开发到营运销售、设备制造,其业务领域已涉及到油气产业链的方方面面。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油服企业从单纯提供服务向控制油田区块转变,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选择。不斌,这对油服企业的硬性能力要求很高,单就资金就是一个巨大挑战。
金融资本大举进场
2016年至今,金融资本大举进入油气市场,成为重要买家。
2016年,金融资本在油气并购市场中全年收购金额310亿美元,占总交易额的22%。这些金融资本主要是私募基金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投资者。
金融资本近年来大量投资油气行业,一方面是这些资本在油气行业开展资本运作,拆分、重组、增值后即出售,实现套现;另一方面,金融资本投资者看好油气资产升值前景,趁市场交易价格处于低位时积极进入,等待油价恢复后获得长期收益。
笔者了解到,2016年金融资本主要活跃于北美市场,近90%的收购交易在该地区达成,收购的资产以页岩油气资产为主,占总收购额的一半。金融资本的大量介入,使得油气资产的流转速度加快。
中国民企异军突起
纵观近两年的油气市场并购,中国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非华信能源莫属。
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民营能源企业,也将成为首家投资主要石油巨头的私营中资企业。今年以来,其海外收购动作频频。
2月20日,华信能源与阿布扎比政府和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签署协议,获得阿布扎比陆上租让合同区块4%权益,合同期40年,投资金额18亿美元。
3月29日,中国华信能源与美国知名上市综合金融服务公司考恩集团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以1亿美元收购考恳集团19.9%的股权,还将对其长期战略性投资合作提供为期6年的1.75亿美元债务融资。此宗交易将使华信能源成为这家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证券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信能源收购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国际公司,在罗马尼亚拥有最新装置的大型炼油厂,在法国、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地中海、黑海周边国家拥有1000多座加油站和上百座油库中转站,在欧洲已形成了炼化加工、储运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油气终端。
9月8日,华信能源海外并购再下一城。实现收购俄罗斯石油公司14.16%的股份,合同金额预计约91 亿美元。此次收购一经交割,华信能源成为俄油第三大股东,仅次于俄罗斯政府和BP。
业内人士表示,华信能源通过设立基金、资产证券化,整合上游油气权益,保障稳定的油气供应。在中国境外布局关键油气物流节点,构建境内外一体的能源多元化储运体系,建立欧洲、中东和国内石油储备串换机制,有望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
未来并购有新特点
当前的并购市场已不局限于“大鱼吃小鱼”的模式,专家称,对于新型买家而言,应注意并购市场的三大新特点。
第一,并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
第二,巩固企业现有的优势地位。美国二叠纪盆地一直是全球并购的热点,埃克森美孚、EOG能源公司和马拉松公司均通过收购以增加致密油资产的份额。因为致密油一直对股票融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布局长远,符合战略定位。比如,壳牌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的主要目标是看重巴西盐下油气资源,在成本曲线走低的时候通过并购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多产量。其他公司纷纷效仿,只不过规模较小,例如道达尔对巴西盐下和乌干达项目的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对巴西盐下项目的并购等,均出于此目的。
另据彭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147家上市油气企业在2017年至2018年将有近7000亿美元的债务相继到期。部分淄气公司会面临还款压力,而剥离资产换取现金会成为一种选择。所以,这两年内海外油气资产并购将面临一次战略性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