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上的“新中国记忆”
2016-11-11 18:01 来源:九正建材网 编辑:矿材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绘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确立了服务人民的社会功能,并逐步体现出“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的艺术面貌。作为新中国十七年绘画的组成部分,江西景德镇等地的瓷面绘画也取得了相应的艺术成就。首先,陶瓷行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从业人员的生活得到保障,加之与陶瓷相关的工厂、研究所以及教学单位的创办,均为瓷绘创作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新中国十七年的社会现实和文艺政策,为瓷绘创作指出了新的方向,在创作方法上也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过程。可以说,新中国十七年的瓷绘创作逐步实现着“思想的大转变与创作方法的大统一”的过程,与同时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一同构建起新中国美术独具特色的视觉形象。 

从表现内容上看,新中国十七年的瓷绘艺术大体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状态。 一是“古为今用”。二是“推陈出新”;从表现手法看,瓷绘工作者的创作意识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强化了对写生的重视和发扬。 其次,在受到同时期国画、年画、连环画等艺术形式影响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欧洲的写实主义绘画技巧,提升了瓷绘工作者的写实能力。 除此之外,该时期瓷绘作品无论是布局、造型还是色彩,都呈现出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既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瓷绘作品,也与当时其他表现人物形象的绘画作品存在差异。 

  整体而言,新中国十七年的瓷绘作品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瓷器大多是作为观赏、把玩用的艺术品,而在新中国十七年,瓷绘工作者并不单纯满足于瓷面绘画的审美功用的体现,而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上下求索,努力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特别是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做出了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描绘,拓展了瓷面绘画的表现范畴,赋予了瓷面绘画更多社会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内涵,其内在价值得到了强化和提升,与之相应的社会功用及观赏性质也发生了转变,使其渐渐与主流艺术相契合。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瓷器为载体的绘画创作,也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中国绘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既受到了该时期学院派艺术的影响,又流淌着古老民间艺术的血液,从而较好地集中了当时各个阶层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以自身独特的材质和表现形式,为世人留下了中国瓷面绘画的丰富样貌,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美术史的研究范畴,有利于推动人们对既往的美术史进行重新审视。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纸、绢、布绘画已产生一定自然损耗,这使得瓷面绘画更显珍贵,他们与中国其他绘画作品一样,不但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能更真实地反映新中国成立早期时代主旋律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风尚的变迁。

上一篇:澳大型矿企将赴厄瓜多尔采矿

下一篇:质量检验中心落户北仑 陶卫产品质量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