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行业多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2020-01-14 09:07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据《中国矿业报》记者统计,其中,多项涉矿项目获奖。


 由侯增谦、杨志明、高永丰、郑远川、张洪瑞主要参与完成的“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据新华网报道,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团队潜心研究,在青藏高原这一最年轻、最典型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一扎就是十余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最终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碰撞斑岩铜矿成矿理论。该理论回答了在缺少活动大洋俯冲的碰撞环境下,斑岩铜矿特征及形成机制的问题,大幅度发展和完善了经典斑岩铜矿理论,极大拓宽了全球斑岩铜矿的勘查区域。



 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由吉林大学孙友宏、王清岩、于萍、沙永柏,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吕兰、任杰参与完成的“顶部驱动精准控压科学钻探装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孙继平、刘毅等参与完成的“矿井人员与车辆精确定位关键技术与系统”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该项目发明了无需时钟同步与距离无关的高精度矿井人员定位方法,将定位精度提高到0.3m;发明了基于信号到达时间和信号衰减的非视距信号判别方法和双向抵消非视距定位误差方法;研制成功第1个矿井人员精确定位系统;首次提出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制定了我国第1个矿井人员定位系统标准,研究制定5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和煤炭行业标准。


 由南昌航空大学罗胜联、罗旭彪、曾桂生等参与完成的“含战略资源固废中属高值化回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罗胜联教授领衔的获奖项目团队以固废减量化和战略金属高值化回收为目标,历经十余年攻关,实现了定向调控浸出、空间匹配强化分离、分组分馏纯化三大原理创新,突破了5项技术瓶颈,研制了3套新装备。该项目解决了我国复杂固废中战略金属的选择性和高值化回收技术难题,扭转了纯投入式固废处置的被动局面,开辟了盈利型资源化回收新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极大推动了固废资源化处理领域的技术进步。


 由东北大学、宝武特种冶金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项目;由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参与完成的“渤海湾盆地深层大型整装凝析气田勘探理论技术与重大发现”项目;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的“中东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亿吨级产能工程及高效开发”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由自然资源部提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参与完成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由成都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北京先驱高技术开发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南大学、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参与完成的“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硫化物发现与探测关键技术创新”项目,由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参与完成的“中国西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大规模油气聚集”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参与完成的“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属“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和“环境修复工程”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因煤矸石山自燃的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是对煤矸石山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发的自燃监测诊断技术,可实现表面与内部着火位置的精准定位,发明的煤矸石山浅层喷浆与钻孔注浆相结合的灭火技术、材料及大流量可变压力专用装备,可实现安全灭火;创立的煤矸石山抑制氧化和隔氧防火技术,可实现长效防火,杜绝复燃,研发了生态防燃型植被恢复技术及材料,并形成了煤矸石山一体化综合治理技术。该项目经在山西省、河南省20多个矿区的推广应用,治理矸石山30余座,未发生复燃现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引领了矿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事业发展。

上一篇:获批河道全力采砂 湖南长沙市天然砂价格下降13.33%

下一篇:金川集团选矿厂“六化”建设推进“数字选矿”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