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带只狗,不逮兔子去找矿?
2017-05-22 10:31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在地学界,曾经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看到这么多动物居然如此神通广大,我们不禁会感叹世界之伟大、万物之奇妙。


“吃货”找矿只服羚羊


 相传在非洲赞比亚,有一位猎人猎获一只羚羊,当他背走被箭射中的羚羊时,发现羚羊血迹印在石头上竟然出现了绿色的铜锈斑。这引起了地质学家的注意,他们开始在羚羊活动的区域进行考察,经仔细研究后发现,在羚羊出没的地方,植物大多含铜。羚羊长期食用这些植物,其血液中也往往含有较多的铜,血液颜色也变成了铜绿色。根据这些线索,地质学家找到了储量丰富的铜矿。



 我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太行山区,当地细心的人们发现,他们的山羊竟然喜欢舔食一种绛红色的石头,人们戏称为“营养石”。后来地质工作者到这里勘探时,特地考察了这种岩石,发现它在成岩的地质时期中,往往构成石膏矿的顶、底板或石膏矿夹层。他们沿着山羊舔石的路线勘探,最后果真找到了石膏矿。


 鸭子觅食寻金矿


 1971,广西的一位农民,在宰自家养的鸭子时,竟在鸭子的胃和嗉囊中,发现了十克之多的金粒,再杀一只同样发现了金粒。消息传出后,此村的鸭子几乎被杀光了,每只鸭的嗉囊中都能找到大小不等的金粒。于是人们沿着鸭子常去觅食的小溪搜寻,果然在其上游发现了一个金矿。


 看到这,是不是感觉非常惊讶。其实,鸭子身上有黄金并不奇怪,过去广西土林县五村、湖南省新化县云溪村都曾在鸭砂囊中发现过黄金,浙江桐乡一村民还在鸭胃中找到12.5克重的黄金!


 原来,露出地面的金矿脉,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脱落成了金粒,被雨水冲到了低洼地及河床。这儿河谷由窄变宽成喇叭状,水流在这里减慢,金子易于沉积,富集在这儿的河滩上,鸭子觅食鱼虾时,无形中连同金粒也吞进肚里去,因比重大就滞留在鸭子砂囊中了。



 这则故事在地质找矿界非常有名,它就是利用了某些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生活功能实现找矿。动物找矿帮助地质学家找到了很多浅成矿和地表矿,在未来的找矿工作中,深成矿和隐伏矿体以及深海找矿力度将持续加大,那么,动物找矿为地质学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狗利用地球化学找矿


 在寻找地表矿和浅成矿的时候,地质学家多用到地质填图法、地球化学方法以及工程方法。


 地球化学方法是通过研究地表的岩石、土壤等中的化学元素,发现异常,进而达到找矿的目的,很有意思的是,下面故事中的狗找矿和地球化学找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动物找矿的效果要比地质学家找矿的效果更加有效,怎么样?是不是很神奇?



 以前,芬兰利用狗(专门训练的狼狗和收羊犬)的嗅觉灵敏,在900公顷的森林地区,共发现了1330处含硫岩石,而地质学家用传统方法仅只发现270处含硫岩石。他们还在5000m2的试验区内,散发了50块岩样(其中经过S02、H2S和Na2S03饱和浸透过的浮岩各10块,10块含硫化物的天然样品,10块未经处理的天然浮岩),结果一条牧羊犬仅在半小时内即嗅出:


1. 全部天然样品,

2. 9块用H2S处理过的样品,

3. 8块用S02处理过的样品,

4. 没嗅出一块用Na2SO3,处理过的和未经处理的浮岩。


 自然界不少含硫的矿物,经地表剥蚀、风化和淋滤后,极易挥发出H2S、S02等气体。虽然其量极微弱,以至人的器官和传统的检验方法均无法发现,但经过特殊训练的狗的敏感度可达10一5(即十万分之一)。瑞典、加拿大、苏联等国也在训练狗,用来找矿。现今,不少地质科学家正在利用狗的灵敏嗅觉训练它成为探矿寻宝的尖兵。


 地球物理找矿我只服骆驼


 在众多找矿方法中,地球物理找矿已经越来越普及,它的原理就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重力场等,以推测、确定欲调查的地质体的物性特征及其与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物性差异(即物探异常),进而推断调查对象的地质属性,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实现发现矿床(体)的目的。



 在众多找矿方法中,地球物理找矿已经越来越普及,它的原理就是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重力场等,以推测、确定欲调查的地质体的物性特征及其与周围地质体之间的物性差异(即物探异常),进而推断调查对象的地质属性,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实现发现矿床(体)的目的。


 然而,从骆驼这种生物体在地球上存在的时候,它就掌握了地球物理找矿的特异功能。


 哈萨克斯坦科学家在进行重力勘测时,发现重力点最小值的连线,同骆驼队在沙漠和草原长期行走的路线完全吻合,这很巧妙地说明了骆驼能够回避重力异常区,使自己背负着东西行走时能省点儿力气。因此,利用骆驼回避的路线可以给寻找异常区提供线索,然后再通过重力测量,便可以高效地找到金属矿物。


 而根据骆驼行走路线来找矿,可以为地质找矿大大的节约了很多成本(做过物探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


 深海找矿,海豹成了尖兵


 有一种动物,不仅长得萌,脾气也很好,还有一点人家不是“花瓶”,它可是真正的实干家!目前,俄罗斯海洋生物学家正在尝试把海豹培养成专业人才。经过训练的海豹已然是深海、北极极寒地区地质找矿的尖兵了,在深海地区,停止呼吸一小时,从而探测到漏出的石油和天然气,搜集海底动物、植物样品,甚至用附在它们身上的特制水下照相机来拍摄。



 动物中的地质“特种兵”


 如果说,鸭子、狗、骆驼、海豹是地质找矿的“尖兵”,那么,地质找矿的“特种兵”是谁呢?——白蚁!


 很早以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过,利用白蚁可以帮助人们找到金子和其他有益的矿物。不过,在清朝时期,白蚁却和官府的人开了一个玩笑,也差点让当差的小吏掉了脑袋……


 公元1684年,某官府银库的数千两银子失踪。即便是找了当地最知名的捕快,也没能破案。后来,有人在库房的墙壁下发现一些发亮的白色蛀粉,便顺着踪迹去挖,结果在墙角下挖出一个白蚁窝。库官怀疑白银丢失和这些白蚁有关,于是把窝中所有的白蚁投入炉火中提炼,结果真的从白蚁体内炼出了白花花的银水。


 现在,科学家已经破解了白蚁食银的秘密:白蚁食银是为了降低自身的甲酸浓度。原来,白蚁口器中会分泌出一种高浓度的蚁酸,白银遇到蚁酸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粉末状的蚁酸银,这样,白蚁便可毫不费力地将粉末状的蚁酸银吞入腹内,不过,蚁酸银不会被白蚁消化吸收,而是经过分解之后形成黑色粉末状金属,滞留在白蚁体内。这些粉末状金属经过高温达到白银熔点时,仍可以还原出银。


 而现在的地质科学家利用白蚁的这一个特性,找到了银矿。在土壤覆盖强烈、岩层出露性很差而无法获得地质线索的地区,勘探银矿的重要途径之一,或许就是白蚁们筑起的一座座蚁冢。科学家在埃塞俄比亚对蚁冢和临近的含银矿源之间元素的富集比例做了一个相关性对比,研究发现,蚁冢中元素系列的分布与矿源之间的相关性高达0.5以上,最高乃至0.77 (Ag=0.56, Au= 0.75, Cu=0.77)。白蚁在土壤中取材筑巢的过程,无意间把附近元素的富集情况也写进了自己的建筑。 

 如今,白蚁与金属的这种特殊关系在地质勘探领域对寻找矿产资源能否起到帮助作用,逐渐引起越来越多地质工作者的注意。通过研究,白蚁不仅是白银找矿高手,在找其他的矿产上也曾立下大功!

 


 非洲南部盛产金刚石,但要找到它并非易事。1973年博茨瓦纳的朱瓦能大型金刚石矿床被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白蚁的活动。一次,地质人员在野外休息时,看到疏松的土面上叠筑的一堆堆“白蚁丘”,就随手捡起一根树枝,无意识地玩起来。忽然他看到疏松的土粒中闪着亮光,仔细观察后发现,这竟是金刚石小颗粒!后来,地质人员详细踏勘,最后在2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所见到的大部分白蚁丘中都发现了金刚石砂。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非洲气候炎热,缺少水分,那里的白蚁为了获取水源,维持巢穴的温度,就把洞挖得很深,往往要挖到20多米深的潜水面处,甚至100多米。白蚁钻蚀地层时,它们的脚及身上就会沾上各种矿物样品,然后再把这些样品带到地面上。津巴布韦开采的“白蚁”金矿山,被发现的时候也有着类似的故事。

 动物缘何神通广大


 但有时我们也会感到疑惑:地球上的物种不计其数,难道只有这几种动物有探矿的“特异功能”吗?其实,人类总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通过动物探矿的研究,我们人类不仅找到了更多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对动物本身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虽然人类是最聪明的动物,但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在身体机能等很多方面,如嗅觉、视觉、听觉、运动速度等,都远不如一些特殊的动物。尽管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高科技仪器来寻找矿产资源,但高昂的工作成本和恶劣的工作环境往往成为巨大的障碍。这时候,我们不妨考虑借助最原始的办法,依靠动物的奇特本领,发挥它们与众不同的长处,为我们人类的服务。


 这么多成功的案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通过动物的帮助探索地下的矿藏是可行的,而且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在地质找矿工作中,我们不能放过任何线索,哪怕是一点儿蛛丝马迹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也是每一个地质工作者应该具备的警觉性和敏感性。

上一篇:龟裂提供的信息——干旱炎热气候留下的天书

下一篇:观赏石中的五朵金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