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
2016-04-05 14:10 来源:网络 编辑:矿材网

谢家荣

一、人物简介

谢家荣(1898.9.7-1966.8.14),字季骅,出生于上海地质学家、矿床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二、生平及贡献

1898年 出生于上海市

1913年 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1916年 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入该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

1917年 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系

1918年 转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

1920年 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回国

1922年 参与筹创中国地质学会,当选为首届评议会书记

1929年 留学德国柏林地质调查所及弗莱堡大学

1931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兼代系主任

1934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11届理事长

1935年 任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兼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

1936年 创办《地质论评》,任编辑主任

1937年 任湖南江华矿务局总经理

1940年 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处长

1942年 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

1946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23届理事长

1948年 任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 任华东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处长

1950年 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

1952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

1954年 任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常务委员、总工程师

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

1956年 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

1957年 任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

1964年 任地质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矿产综合研究室主任

1966年 "文革"中因不堪受造反派批斗冲击,在北京自杀谢世

谢家荣的主要贡献

1.中国矿床学的主要奠基人;

2.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领导人;

3.中国经济地质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4.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

5.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安徽风台磷矿、福建漳浦铝土矿、南京栖霞山铅锌矿、白银厂铜矿等矿床;

 6.最早提出地质理论找矿,倡导综合勘查方法;

 7.对华北、松辽、渤海、塔里木等石油蕴藏的预测得到证实。


 

三、轶事

中国石油勘探的先导者

中国石油勘探的先导者

谢家荣出身于清寒的职员家庭,1910年小学毕业,1913年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学。1916年卒业,进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从事地质矿产调查和科学研究。1917年被选派赴美留学深造192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

谢家荣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工作重点是长江中下游地质矿产调查,他对湖北和长江峡谷一带的区域地质和矿床研究较为详细。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谢家荣被选为首届理事会书记,并先后两次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1923年, 他发表了《有关中国地质调查所收到的第一块陨石的成分和构造的初步研究》和《中国陨石之研究》两篇论文,这是中国陨石学最早期的探索。1924、1927年先后于东南大学、中山大学执教。其间,出版《地质学》(与徐韦曼合著),并参与华南的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之后,谢家荣在德国进修。三四十年代,谢家荣热心教育事业,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在50年代初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他创办南京地质探矿专修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进行培训,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就出百余名地质矿产科技人才,相当于当时全国地质人员的三分之一。

1950年,谢家荣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他当仁不让,毅然根据他过去多年的丰富经验,提出一批重点矿区勘探基地和技术负责人选,经主委李四光同意付诸实施,在短短五六年内相继提交高级储量施工开采,对国家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谢家荣是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地质学家、卓越的地质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在中国地质事业上的贡献和科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他认为一个矿床学家应不仅探讨矿产地质,还要掌握有效的勘探方法,并了解矿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变化。他在地质学理论探索上取得重要成就的另一侧面是对中国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中国大地构造学专家。谢家荣同时及时培训了大量专门人才致力于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这又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他还主张中国矿产应尽量出口,以获得外汇,并分析了国内外市场。

谢家荣是我国开展矿床学研究的先驱者和主要奠基者之一,早在学生时代他就发表了调查报告。到地质研究所工作后,他进一步拓宽了矿产地质研究领域。1920年撰写《矿床学大意》,系统阐述矿床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开拓了矿床学研究领域。随着矿产地质工作的深入发展,他从理论上总结了中国矿床的分布和成因分类。1926年在新创刊的《地质论评》上著文论述了“鞍山式铁矿”这一独特的新类型, 指出它有别于北美的地台型铁矿和绿岩带型铁矿。同年发表了《中国中生代末第三纪初之造山运动火成岩活跃及与矿产形成的关系》的论文。抗日战争时期及以后,谢家荣主持矿产测勘处工作,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以及磷、硫等非金属矿床都做了深入研究发现或指导发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铝土矿、安徽凤台磷矿、南京栖霞山铅锌银矿、甘肃白银厂铜矿等一批重要矿产,是我国发现矿床最多的地质学家。1948年他发表了《铀矿浅说》一文,标志着我国铀矿地质学研究的起点。1950年,谢家荣根据他对中国矿产地质的实践经验,结合矿床学理论研究,就全国地质矿产勘探工作发表了许多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文章。1952年,他着重于矿产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如对甘肃白银厂铜矿的地质评价意见,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铜矿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1956年,他发表了《中国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预测》。1957年,发表《火山及火山沉积作用在中国几种矿床中的意义》。在1958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矿产地质会议上做了《中国矿产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及今后找矿方向的若干意见》的学术报告。之后,他帮助地质勘探队找到海南岛海口市附近的一处三水型铝土矿露头。60年代以后,谢家荣的工作重点转到成矿理论方面,着手总结中国的矿产地质问题。1988年,学术书刊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矿床学》。1946年谢家荣基于他对煤地质学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大地构造、古地理和煤田地质的深刻理解,结合淮南煤田含煤沉积发育的“北型南相”特点分析,找到了淮南八公山煤田,被地质界传为佳话。这一隐伏煤田的重要发现,为两淮煤炭基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谢家荣的煤田地质研究开始于学生时代,1916年就发表了河北滦县、江西丰城和江西进贤三个煤田调查报告,以后陆续有煤田地质研究成果问世。1925年,他赴德考察,回国后倡导煤岩学工作。1934年发表《煤之成因与分类》。抗日战争时期,他主持矿产测勘处的工作,对西南地区的煤田地质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他在《贵州煤田研究并特论其与古地理及地质构造之关系》一文,提出了煤田地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谢家荣以其煤地质学理论研究和中国煤田地质实践经验陆续发表了多种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报告,1954年发表《勘探中国煤田的若干地质问题》。

谢家荣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的开拓者,并有不断的建树。1922年,谢家荣在其调查报告中论述地质构造对油气生成及运移、储存的控制,揭示背斜层的重要意义。他1930年发表的论著《石油》,是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最早的石油科学专著。1935年他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中国之石油》,着重讨论了四川、陕西含油盆地的远景,对西部地区的石油勘探提出建议。1936年他编制了《中国各种储油区域油苗、油页岩及地沥青分布图》。1937年在地质调查所《地质汇报》上发表《中国之石油储量》,并将中国含油区划分成陕北、四川赤盆地、准噶尔和塔里木四个区,含油地层为中生代的大陆沉积和海相沉积地层,还提到塔里木盆地“有海相之始新统及白垩纪地层,转运宜于产油”,认为“此区亦颇有重视之价值”。20世纪50年代以来,谢家荣兼任燃料工业部石油地质顾问,对全国的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54年发表的《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含油区》与1956年发表的《石油地质的现状、趋势及今后中国勘探石油的方向》以及1957年发表的《石油地质论文集》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重要文献。

谢家荣是我国最早提出陆相生油的学者之一,更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我国石油地质领域最重大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就是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的发现,松辽盆地就是谢家荣命名的,他和李四光、黄汲清一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石油地质中的“左潜山油藏”一词也是谢家荣首先提出的。谢家荣认为在对中国各类矿产资源的理论研究和矿产分布规律研究中都应把大地构造格局放在首位。他对中国大地构造问题有独到的见解,有许多科学论述发表在他的经济地质学著作中。1937年发表佳作《北平西山地质构造概说》,1961年的《中国大地构造问题》,1962年的《论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1963年的《华南主要大地构造特征》等论文反映了他对中国地质问题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深化,也是对中国矿床学总结的理论准备。谢家荣是中国最早将地质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的地质学家,他运用地质科学为社会服务,为找矿服务,并引入经济学,进行成本核算,按经济规律办事,是我国经济地质学的先驱。

谢家荣50年的地质生涯是他对中国地质事业执著追求,对地球科学理论努力探索的历程。他的成功来自勤奋求实,他的研究工作涉及的地质学领域广,成就大,优秀作品多他的青胜于蓝的教育思想,超常勤奋和献身精神对经济地质学家的素质要求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共和国“愚人”之一

声明:转载于新浪博客

对于地质界的名人,过去大家似乎只知道李四光。感觉中好像大庆油田也是在李四光的理论指导下找到的。不过,最近看了几份资料,才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地质界还应该有个不该被遗忘的人 谢家荣,大庆油田的发现也主要是他的功劳。

这里,丝毫没有贬低李四光的意思。谢家荣能够发挥作用,也是因为李四光慧眼识珠,在担任了国家地质部长后先后挑选了谢家荣、黄汲清来做他的左膀右臂。

谢家荣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书呆子读书人。在抗战胜利后,他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当矿产测勘处处长,据说却在处里宣布不允许建立国民党组织,不许挂蒋介石肖像,不许唱国民党党歌,理由是这里不是政治机关。但是他也不完全是书呆子,他对新中国是充满希望带着热情来迎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政权的。南京面临解放时,他身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毅然放弃了去新西兰参加太平洋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拒绝了胡适去台湾的动员,组织职工保护财物,亲自参加巡夜,把矿产测勘处完好地交给了解放军。随后,谢家荣随军开进上海,参加了接管上海的工作。在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谢家荣编制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勘探计划《中国探矿计划》,与郭文魁一同拟在1950年石油天然气探测计划中派52人,组织松辽平原等5个队。刚解放的8月,从东北参观回来又写出《东北地质矿产概况和若干意见》:“从区域方面讲,我们将来的测勘工作,要特别注意北满,因为北满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处女地……可能有发现油田的希望。”最早明确地把找油目标指向了“松辽”,“松辽盆地”这个专有名词,就是他首创的。1950年9月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谢家荣被任命为副主任。1952年地质部成立,谢家荣担任了总工程师。1954年地质部设立矿产普查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李四光部长兼,刘毅、谢家荣、黄汲清任常委,谢家荣还兼总工程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中国的产油区和可能产油区》,对石油前景作出了更加肯定的回答:“中国肯定是有油的并且其储量一定是相当丰富的”,具体点到了:“从大地构造推断……包括桂滇黔地台区、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8个区域”。据说,在近60年前他所说的这几个可以出油的区域,以后陆续都被证实。

第一位指出“北满”有油的是谢家荣,第一位提出对“北满”实地勘察的是谢家荣,第一份勘察设计书是黄汲清起草谢家荣修订的。那时,黄汲清和谢家荣都是地质部石油普查委员会的常委。可是到了一九五九年,大庆油田发现了。举国欢腾,举世惊愕。庆功会一个接一个召开了。洋油时代结束了。帝修反的封锁打破了。然而,那位本应坐在庆功会主席台上的谢家荣,却寂然地坐在北京一间小小的书房里,一会儿闭门思过,深挖搞成为右派的思想根源;一会儿奋笔疾书,撰写他的地学著作。

因为他毕竟还是一个书呆子。据说,谢家荣被任命为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时,也以为叫他去当官,竟搞了个副主任牌子钉在南京办公室门上,赖着不去北京上任。

 

风暴来临

怀着如此心态有着如此童心的谢家荣,在1957年风浪袭来时当然浑然不知,从此陷进了悲剧。当时他说了什么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本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况且谢家荣还是一个屁股不干净的曾经担任过国民党政府地质官员的旧知识分子。

戴上右派分子帽子只是夺去谢家荣的人格,文化大革命却夺去了他的生命。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地质科学院爆发了一个叫“八八暴动”的事件。地科院所有的头头和学术权威都被一锅端了,端到院子里全体下跪。谢家荣首当其冲,跪在最前面。那时谢家荣已是六十八岁的人了,最近的十多年,他身体不好,行动不怎么利索,他下跪时动作慢了点,便被按头,便遭呵斥。虽然他也经历过反右的屈辱,但这回的屈辱,还是令他惊讶不已,而且他似乎再也没有从这种惊讶中走出来过。五天后的一个晚上,谢家荣独自睡在门厅里,他对妻子吴镜侬说,他晚上睡不好,老翻身,就不和她同睡卧室了,以免影响她休息。第二天早晨,吴镜侬发现丈夫死在门厅里了。她的悲痛和恐慌是无须用文字作什么描述的。那时的自杀,一概叫作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罪加数等,祸及子孙。在这个关键时刻,她家的保姆显示了政治智慧,她首先通知的不是公安局和单位,而是死者的儿子谢学锦。造反派和公安部门的人来后,谢学锦报告说:“谢家荣死于心脏病”,他还不能说;我父亲死于心脏病。造反派和公安部门初步认可了谢学锦的报告之后,送谢家荣的遗体去解剖。医院最后认可了谢家荣的死:死于心脏病猝发。但不久,谢家荣死于自杀的传言出现了,而且还出现在大字报上。

几年以后,谢家荣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他的儿子为父亲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文章是这样结尾的:“他对推动我国矿产勘查事业所做的贡献是没有任何地质学家可以与之相比的,但在极左思潮泛滥时代很少得到应有的评价。我相信随着一个时代的极左思潮的暗淡与消亡,父亲所做的贡献的价值将会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人们眼前。”

一位老地质学家看了文章后,说谢学锦终于为他父亲说话了。他还说:“谢家荣先生是无与伦比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莫说和谁‘伦比’,就是他的名字,也是一个禁忌。”

 

 

 

上一篇:王鸿祯

下一篇:刘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