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鞠建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地质资料馆馆长徐勇、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徐学义、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陈辉答记者问:
[记者]我国已全面完成馆藏重要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该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鞠建华] 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确立了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共享服务、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已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但其中35.03万档105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以纯纸质形式存在,不利于长期保存和社会化服务。十八大以来,我部全面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全面完成馆藏重要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第一、我国地质资料进入了数字化管理时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完成34.7万档104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加上2002年以来各级馆藏机构已接收数字化地质资料15.19万档,馆藏数字化地质资料共计49.9万档1497万件,数字化率超过99%,实现了纸质地质资料向数字地质资料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第二、改变了服务方式。过去,以到馆查阅纸质地质资料为主,查阅难度大、复制成本高、携带不方便,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数字化后,网络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馆藏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远程服务、综合分析和信息共享,资料搜索查阅变得容易,为阅者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016年馆藏机构网站的服务量超过187万次,占年度总服务量的99%。
第三、提升了保护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次数增多,纸质地质资料会出现字迹模糊、纸张变脆和破损等问题,历史最长的已有百年之久,有的已无法提供查阅服务。通过技术手段对这类地质资料数字化后,延长了馆藏珍贵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寿命,抢救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地质资料。
第四、提高了服务效率。依托数字化成果,实现了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和信息查询,大大缩短了查阅等待和提取汇总时间;可迅速整理形成电子数据包,便于携带传输和阅读等,同时对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以内。第五、丰富了服务产品。数字化地质资料更便于综合分析、资料编研和挖掘资料潜力。目前,已经开发了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服务产品、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等专题服务产品、1:5万区域地质图等系列公开版服务产品,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制服务,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记者]我国地质资料的馆藏体系是什么?各保管单位如何分布?
[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鞠建华] 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部省两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以及受我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其中向我部汇交的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由全国地质资料馆保管,向我部汇交的实物地质资料由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保管。向各省汇交的各类地质资料由各省级地质资料馆保管,有三分之二的省(区、市)建立了或正在建立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库房,一些省(区、市)委托地勘单位或矿山企业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油气与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主要由我部委托的35个单位负责保管。为更好服务社会,近年来,我部大力推进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地质资料保管与服务向市县延伸,一些有条件的市县也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机构,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构建“部、省、市县”三级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体系。
[记者]地质资料主要服务哪些领域和哪些用户,提供哪些服务?社会公众能否直接从网上获取数字地质资料?如果网上无法获取地质资料,直接到地质资料服务部门借阅、复制地质资料需要提供什么手续?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地质资料馆馆长徐勇] 地质资料信息广泛应用于地质找矿、地质科研、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城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军事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治理、地震和水利等诸多领域。目前服务对象主要有地质勘查队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关领域的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根据需求提供多种方式地质资料服务,最常用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网络服务,内容有:目录服务、数据在线浏览、数据下载和网上订阅等,这类服务占比越来越大;
二是到馆服务,包括到馆咨询、纸介质阅览服务,电子文件阅览服务。同时,我们还提供重大地质灾害地质资料应急服务,地质资料专题加工服务,电话订阅服务、邮件订阅服务等。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十分重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秉承方便阅者的原则,积极建设互联网+地质资料服务的工作模式,社会所有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浏览和下载非涉密数字化地质资料;对于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利用人需到馆提供单位的涉密资料复制证书、单位介绍信和使用说明,并签订保密地质资料使用协议后,借阅利用涉密地质资料。
[记者]目前数字地质资料汇交情况如何?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徐学义] 200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规定,地质资料汇交执行纸电双套制,开启了我国数字地质资料汇交历程。同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试行),对汇交数字地质资料的组卷、命名等具体格式进行进一步规范。十多年来,国土资源部不断完善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为新类型、新格式的数字地质资料汇交提供制度保障。我们一贯高度重视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馆藏建设、人员、资金等方面均给予大力支持,目前我国的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已步入常态。例如,2016年我国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发放地质资料汇交凭证8191个,汇交管理严格执行文件要求,地质资料数字化汇交率达到100%。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各类地质资料接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成果、原始地质资料的接收量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3.6%和13%。
[记者]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陈辉] 地质钻孔资料是指记录地质钻井中发现的各种地质现象的文字和图表类地质资料,获取成本高,具有原始性、基础性和唯一性等特点。为实现地质钻孔资料永久、安全保管,提供更方便快捷、直观明了、关联性强、可重复利用的数字化钻孔地质资料服务,国土资源部于2013年组织开展了地质钻孔资料数字化工作。
目前已建成包含有90万个钻孔(累计进尺2.4亿米)的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包括数字化钻孔柱状图93万张、勘探线剖面图37万张、工程布置图6万张和样品分析结果表144万张。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汇聚了我国重要成矿带、重大经济区、主要城市群、生态脆弱区等区域的重要地质钻孔数字化资料,为更方便、更快捷、更充分利用我国钻孔地质资料奠定了坚实基础。利用钻孔数据库中的数字化地质钻孔资料和现代信息化技术,可向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地质钻孔资料网络化服务,提高地质钻孔资料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地质钻孔资料潜在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