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距离“6·24”茂县叠溪山体滑坡已经过去了整整48小时,救援仍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与较早公布的118人失联名单中已有15人确认安全。
昨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裴向军介绍,此次特大滑坡灾害,经无人机高精度航拍影像分析,方量在800万立方米,发生在海拔3400米以上,离受灾村庄1250米,无人居住且山体陡峭,坡度在55-60度,人很难上去;同时由于山高植被密集,受其遮挡,即使高精度卫星也难以拍摄到坡体变形——这意味着现有遥感手段发现不了隐患,传统工程地质勘探手段也难以开展。
每次地灾、地震发生后,地质人员都会被人们质问:你们预测不到吗?你们到底是做什么的?……此次地灾是否又在给地勘行业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地勘行业不景气,地质单位面临改革,是否可以从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地质矿业向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旅游地质等相关产业拓展!
国家对地灾防治的重视
近几年地灾、地震频发,大量的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工作成为后期抗震救灾的主要任务。我们也从中进一步看到了今后地勘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发展机遇。
中国地质科学院钟自然认为,“当前地质工作正处在一个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中,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地位没有改变,但地质工作的结构、内容和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中一项就提到了:由以采集数据提供地质报告向大数据挖掘提供解决方案转变。
国家“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开展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预警,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监测,要求基本完成威胁学校、集镇等人员密集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
中国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应急办)副主任薛佩瑄解读《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时指出,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中国地灾现状
中国山地丘陵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5%,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广、防范难度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万余处,共威胁约1800万人和4000多亿元人民币财产的安全。
地灾体系建设
此次的地灾“十三五”规划提出,将以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系统提出四大体系建设:
一是调查评价。如:全面完成4000个重点集镇的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重点集镇周边2万处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
二是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县四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实现山地丘陵县(市、区)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针对性和时效性等。
三是综合治理。如:对不宜采用工程措施治理的、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40万户140万民众实行主动避让,易地搬迁。
四是应急防治。推动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的市、县全面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指导机构。
地灾对地质人员的专业需求
“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的防治,都是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地环司司长关凤峻则表示,以地质灾害防治为例,它的四大体系、每一环节都有很大的发展容量,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每个体系都要依托地勘单位。
对于地质灾害,防与不防,有准备没准备,有措施没措施是不一样的。由于地灾成因复杂,不同地点都有其个性特点,不能照搬照抄。这必须要求有更多的专家,加入到当地地质调查的行列。在地方组建一批具备专业技术的监测人员队伍应是当务之急。一个有着充沛资金支持和专业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能够大大降低地质灾害的危害,也能真正有效地做到“防上加防”。
应当说,许多地勘单位在多年摸索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条新路。
各地地勘单位应积极认清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地勘行业转型发展之路也必将柳暗花明。套用当下的一句流行语结尾:这盛世,终将如你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