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调局在华南开展3000米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2017-03-29 10:39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编辑:矿材网

 【矿材网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项目年度工作部署暨学术交流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会议阐述了研究方向以及确定了2017年的6项重点工作。

 据介绍,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科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以华南4个成矿带和3个矿集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生代陆内特色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末端效应为核心,以深地震反射技术为先导,按照三维结构、深部过程、物质迁移、时空规律、勘查示范全创新链条设计,

 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岩石圈结构、物质与构造演化;

 2.华南中生代大花岗岩省形成机制、物质组成与时空分布;

 3.华南中生代陆内成矿系统与末端效应;

 4.典型矿集区三维结构与深部找矿预测,选择南岭崇义——会昌(钨——锡多金属)、长江中下游南陵——宣城(铜——金多金属)和武夷德化——尤溪——永泰矿集区(金——铜多金属),探测成矿地质体三维空间结构;

 5.开展成矿信息识别与提取技术、三维建模集成技术研发;

 6.开展矿床定位的构造、岩浆岩和地层配置研究和典型矿床解剖,构建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开展3000米深部找矿预测研究。

 该项目目标是以深部探测为重点的多学科集成研究,点线面有机结合,揭示华南陆块岩石圈三维结构、块体组成,中生代陆内大花岗岩省形成的深部过程和影响因素;阐明成矿物质迁移、巨量金属富集与成矿集中爆发的机制;诠释多块体、复杂构造体制下的特色成矿系统形成与演化规律,构建陆内成矿理论框架;查清成矿末端结构(5000米)及成矿效应,建立深部勘查模型,并进行3000米勘查示范。

 2017年,该项目将重点开展6项工作:

 一是在华南区开展深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并开展数据整理和初步处理解释;

 二是开展江南造山带与雪峰山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解析、双层基底年代学、构造过程及其沉积相应研究,以及不同时期构造单元建立与编图;

 三是对长江中下游、钦杭、武夷和南岭4个不同成矿带的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精细解剖,分析早中生代偏碱性花岗岩体的成岩动力学背景及从印支向燕山期的转换过程,探讨括苍山巨型火山构造的形成机制和成矿模型;

 四是开展华南前寒武纪基底岩石、中下地壳来源岩石的组成特征、形成历史、化学成分和分布特征研究,开展花岗岩成岩、成矿实验研究,进行黑钨矿结晶实验;

 五是针对性开展矿床垂直分带(蚀变、矿物和元素——同位素分带)研究有关的分析技术研究,建立无需照射的裂变径迹分析方法;

 六是开展崇义——会昌、南陵——宣城、德化——尤溪——永泰重点矿集区的地球物理探测和野外调查与成矿系统研究。

 会议由项目首席科学家吕庆田研究员主持,来自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相关省20多个单位的特邀专家、项目课题负责和骨干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上一篇:阿拉斯加州发现美国近30年来最大油田,储量达12亿桶

下一篇:又一波环保风暴来袭,涂料企业重点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