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辱母杀人案被爆出后,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整个社会都在热烈讨论和关注这件事。一个女企业家苏银霞曾向房地产公司老板吴学占借款135万元,月息10%,年息竟高达120%,在支付本息184万和一套价值70万的房产后,仍无法还清欠款。由此揭露了高利贷的黑幕,害了多少中小型民营企业家。在中国,还有很多像苏银霞这样的民营企业家,因身欠巨额高利贷,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生存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陶瓷等中小型企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近些年,国内的经济发展正呈下滑趋势,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瓷行业生存尤其艰难,原材料涨价潮和环保潮的相继袭来,外加同行的低价竞争,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资金周转不畅。很多中小型陶瓷企业首先想到的是银行贷款,目前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门槛很高,而且放贷时间较长,等银行贷款下来,可能企业已经错失了商机或者已经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在这种背景下,就有很多中小型陶瓷企业的负责人铤而走险,向民间借贷。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高利贷就是一杯毒药,借得越多越危险。据了解,目前国内民间高利贷的月利息一般为两分到一毛,就拿最低两分计算,一年的年利息为24%。对于任何一家陶瓷企业来说,很难做到24%的纯利润率。对整个陶瓷行业,又有多少陶瓷企业曾染指高利贷。
对于这些陶瓷企业来说,一旦企业无法还清高额本息,将会面临暴力催债。被天天堵门追债,成为第二个苏银霞。今年春节刚过, “倍加利”成为了“贝嘉利”,河源贝嘉利的破产家在陶瓷行业引起不小的轰动,经营14年的“贝嘉利”在2月底发出停业通知,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经济效益下滑非常严重,公司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向员工发出致歉信。
近日,网上流传2015年底,浙江台州一对专业收承兑汇票的蔡姓、阮姓夫妇靠12张承兑汇票卷走好几千万。在3月23日,又有56张金额巨大的承兑汇票挂失。面对很可能再次流入市场的大小挂失票,陶瓷厂老板务必要小心,千万不要中枪。虚假承兑汇票泛滥也是佐证陶瓷企业资金紧张的表现。
陶瓷及其上游企业寻求“高利贷”无疑饮鸩止渴
陶瓷行业是一个高度民营化的行业,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危机。但是,相比于陶瓷生产企业,上游的陶瓷原材料供应商更容易陷入资金短缺的危机当中继而寻求高利贷的帮助。由于多年来形成的行业规则,陶瓷企业拖欠供应商3~6月的货款成了行业惯例,不铺货很难做成生意,而一旦铺货进去,就只能自筹并垫付大量的资金来组织生产与供应。因此,有些陶瓷化工类企业生意做得越大、资金就越紧张,谨小慎微者严格控制应收账款,以确保资金链的安全,胆大者则趁机抢夺客户,导致资金紧张,一有变故,不得不伸手高利贷,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
无论是金融机构的“扶小”,还是政府部门的财税支持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都是有限的。最重要的,还是企业自己要把握好发展的节拍与速度,既不可谨小慎微,错失良机,更不可好大喜功,盲目冒进。如果一味地借助高利贷来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则无疑于饮鸩止渴,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