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达68.2万亿元,规模如此庞大的“蛋糕”如何管好、用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盘活共享。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6万亿元,地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61.6万亿元。近年来,一系列法规制度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要看到,一些单位或地方还有资产闲置浪费、低效运转与短缺并存的现象。也就是,一些地方的资产在“沉睡”“吃灰”,一些地方又急需资产而不得。
破解这一难题,不能仅依靠做优增量,而要更多着眼盘活存量,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下好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一盘棋”,通过盘活、共享,实现资产物尽其用,可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这也是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必然要求。对财政收支矛盾较突出的地区来说,更要严控新增资产配置,在盘活存量上下足功夫。
实现盘活共享,首先要全面摸清“家底”,夯实管理基础。房屋、土地、车辆、大型仪器、办公设备……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规模大、分布广、形态多样,要实现高效盘活,必须有一本明白账。2019年起,中央层面首次亮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家底”。由于资产处于变动之中,各地要持续严格准确清查、统计,不仅要有总量数据,还要有多维度的结构性数据,加强数据分析,开展闲置低效资产盘点工作,做好做实“账本”,全面掌握底数。
摸清“家底”,还要统筹“家底”,大力推动资产盘活利用。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湖南省“内部挖潜一批,增进民生福祉”“处置变现一批,提升盘活效益”“开放共享一批,加快资产流动”“市场运营一批,增强资产效能”“特许经营一批,激发投资活力”。要结合实际多措并举,通过优化在用资产管理、加强调剂共享、探索集中运营等盘活方式,提高资产使用和处置效益。
“盘活”不应仅在单个单位或地区进行,而要跨部门、跨级次、跨地区调剂共享,方能最大程度实现资源有效配置。2024年底,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立了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已汇聚超过30万条资产调剂共享和需求信息,并完成一系列资产调剂。比如,中科院某研究所的部分科研仪器,经过10多年的使用,已不能满足科研需要,划转给需要该设备的地方高校,为该高校节约资金280万元,有效支撑了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共享平台有效打破供需双方信息壁垒,让宝贵的国有资产物尽其用,提升资产盘活利用效率,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利用好这一平台,信息登记、资产匹配至关重要,推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将可盘活共享的资产信息全部纳入平台。在此基础上,提高供需双方信息精准度,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
盘活共享行政事业单位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效益,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政策。通过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成本,把更多资金资源用在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各项事业发展上。




新手指南
我是买家
我是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