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伦敦现货白银价格一度突破53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累计涨幅已超80%。这一波凌厉行情再次点燃全球市场关注,但兴奋之余,一个核心疑问始终萦绕:这一次银价上涨,究竟是否会复刻过往“狂涨后大跌”的投机剧本?
回望白银市场史,类似的“高光时刻”并非首次。上世纪80年代初,通胀肆虐叠加美国亿万富翁亨特兄弟的资本操纵,银价从6美元/盎司飙升至50.35美元/盎司的当时峰值;2011年,美联储量化宽松释放的巨量流动性,叠加欧债危机引发的避险潮,又让银价重新逼近50美元/盎司。但这两次行情的内核高度相似,均由短期投机力量主导、缺乏长期支撑,最终都逃不过“狂涨后大跌”的宿命。
当前白银大涨的逻辑,却比过往两次行情更复杂,既包含短期流动性危机的催化,也有长期结构性需求的支撑,形成了“短期推涨+长期托底”的双重逻辑。作为全球白银核心交易枢纽,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正面临罕见的“实质性交割停滞”,因实物白银库存不足,数十亿美元的现货合约无法完成交割,市场流动性已几近枯竭。库存数据直观印证了短缺程度:伦敦白银库存自2021年起已下降1/3,当前自由流通量仅余2亿盎司,较2019年年中8.5亿盎司的高点锐减75%,供需缺口持续扩大。地缘政治因素更让这一危机雪上加霜,此前市场担忧美国可能对白银相关交易或进出口征税,推动资金提前布局纽约市场,导致纽约前三季度白银库存明显增加,但受运输流程复杂、跨境物流成本攀升影响,纽约库存难以快速流向伦敦,使得伦敦现货短缺局面无法缓解,成为短期推升银价的关键力量。
比短期流动性危机更关键的是,本轮行情的长期逻辑已与过往截然不同——不再是单纯依赖避险资金。从工业属性来看,白银的需求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世界白银协会数据显示,工业需求变化占白银总消耗的58.5%,其中光伏领域占比达17%。随着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绿色产业驱动的白银需求增速约为20%,远超矿山供应2%的年增速,每年形成约4000吨的供应缺口,而市场已连续五年处于供应短缺状态,这为银价筑牢了长期支撑。从金融属性来看,除传统避险情绪外,投资需求的集中释放进一步推高了银价,当前欧美主要经济体均处于相对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周期,低利率或宽松流动性环境降低了持有白银这类非生息资产的机会成本,宏观层面为银价提供支撑,资金正通过大宗商品基金增持期货合约、个人投资者配置资产等多渠道涌入市场,推动持仓规模稳步上升,让金融属性与工业需求形成共振,共同夯实行情基础。
从估值角度看,当前银价的“含金量”与历史高点仍有明显差距。经通胀调整后,1980年银价峰值远高于当前53美元/盎司的价格。基于多重因素,美国银行甚至将白银目标价上调至65美元/盎司。
不过,市场狂热之下,潜在风险仍需警惕,这些风险可能成为行情转向的关键变量。短期银价涨幅过大,部分投资者已开始兑现收益,技术面已发出回调预警;政策转向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若美国通胀反弹迫使美联储推迟降息,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升将直接压制白银这类非生息资产的价格,削弱其金融属性支撑。
归根结底,从亨特兄弟操纵市场,到量化宽松催生泡沫,再到如今绿色产业驱动、地缘博弈与投资需求共振的行情,白银市场的每一次浪潮都刻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判断白银价格是否会暴跌,关键不在于短期峰值有多高,而在于工业需求、投资需求与地缘政策环境能否形成持久平衡——若工业需求持续兑现、投资资金保持稳定流入、地缘风险未出现极端恶化,白银或能摆脱过往“投机驱动”的循环;反之,历史的“泡沫剧本”仍有重演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