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油气生产现场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前不久,在南充公003-13井,一只形似“智能清道夫”特殊装置,从450米深的井下被顺利取出——它在井底持续工作224天,圆满完成防蜡任务。这一成功,标志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在原油开采防蜡技术方面实现关键突破。
南充002平台,清蜡车司钻正在进行清蜡作业。(摄影:李曦)
这款被技术人员喻为“清道夫”的创新工具,成功解决了困扰石油行业多年的油井结蜡难题。油井结蜡如同人体血管中的栓塞,极易堵塞采油管道,导致产量下滑。特别是川中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油藏具有“低孔、低渗、低丰度”特点,传统防蜡方法效果有限且易干扰正常生产。
“就像血管中积累了胆固醇,我们的油管内部也会结蜡。”工艺技术所采油气工艺组组长杜涓介绍,“过去是等‘血管’堵了再抢救,现在则是提前预防。”
去年10月,杜涓和团队针对传统防蜡装置“成本高、位置固定、难以重复使用”等痛点,自主研发出新型活动式防蜡工具。该工具可通过钢丝精准下放至结蜡区段,实现从“被动清堵”到“主动防护”的转变,长期抑制石蜡析出。
南充002平台,清蜡人员正在安装清蜡工具(拍摄:黄靖轩)
在003-13井应用期间,该工具累计减少清蜡作业15井次,月均增油6吨以上,目前正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几乎同时,在南充002-S井组,另一场攻坚战也正在进行。60℃的酷热环境中,川中油气矿依托“党建联盟”组建跨部门、区域党员突击队,带领技术团队实施双井同步作业,向800米井深、熔点超90℃的坚硬蜡层发起“总攻”。
“那天井口的温度高得能煎鸡蛋,但当我们看到第一块蜡被带出地面时,大家都激动不已。”参与作业的党员司钻杨波回忆,经过10个小时的连续作业,全面清除了井筒蜡堵。
“防蜡与清堵如同油井健康管理的‘双保险’,为我们实现稳产上产目标夯实基础。”技术专家李正勇表示,“这项防蜡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开采效率,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端稳能源‘饭碗’具有切实意义。”
因油而生、因气而兴的西南油气田,如今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气田,但原油开发从未止步。在四川盆地,实现百万吨原油上产的挑战,不亚于在鄂尔多斯盆地实现千万吨产量。从上世纪60年代三次石油会战至今,川中石油人始终以攻坚克难的劲头,不断突破资源开发瓶颈。
当前,新一轮原油上产会战已在南充拉开大幕。通过持续攻关和新的认识,川中石油人将原油开发重点由常规油转向致密油、页岩油(开采难度更大、需新技术才能采出的石油资源)方向,推动原油开发从常规向非常规拓展。
南充002平台,员工正在进行流程倒换作业(摄影:黄靖轩)
面对“亿吨增储、百万吨上产”目标,川中油气矿创新工作思路,坚持技术经济一体化思路,多措并举降低钻前及修前费用10%,在地面工艺实施中秉承“安全够用”原则,持续优化单井集输方案,通过多方案比选、打磨技术细节、利旧设备等手段,建设成本控减近20%。
地质认识方面,团队已初步摸清川中东部的优质储层分布规律,原油有利勘探面积逾3000平方公里。同时,通过深入分析153口累产油超万吨井的地质模式,一套具有川中特色的致密油、页岩油综合评价技术体系正加速构建,将在“十五五”川中原油增储上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采油工艺方面,引进螺杆泵、电潜泵等助排工艺,同时加强新工具推广应用。活动式合金防蜡工具已在公003-13井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将在高产井中继续验证。
目前,相关集成技术已在多个区块推广。未来,川中油气矿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复杂油藏开发效能。一代代川中石油人正用智慧和汗水,唤醒地层深处的能量,为端牢能源“饭碗”注入坚实的川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