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文件中,频繁提出“涨工资”词汇。
“涨工资”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促消费”。
跟国际比,我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黄群慧指出,中国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45.5%降低到2023年的39.1%,比美国、德国和日本低28.8%、10.8%和16.5%,比越南、巴西和墨西哥低15.5%、24.2%和31.1%。
相关文件
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被列为八大行动之首。
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提出要推动企业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6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制定技能人才最低工资分类参考指引。
青海省从今年5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由现行的1880元/人调整为2080元/人。
福建省自4月1日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保留四个档,各档平均值年均增幅4.03%。
广东省提高月最低工资标准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调整为2500元/月,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23.7元/小时。
据统计,截止今年5月底,相继有8个省份执行新的工资标准,覆盖几千万低收入人群。
相信其他省份,也会陆陆续续的加入到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的行列中来。
为什么要涨工资?
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超出了预期。
而在这增长的5.4%GDP里,支撑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占2.8%,贡献了大半壁江山,净出口占2.1%,投资仅占0.5%。
由此可见,内需是支撑当下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这就是国家一直在提的扩大内需,2022年12月,国家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这份纲要是未来13年的经济发展核心指导方针。
自2022年,在各大重要会议和文件里,都提到了要扩大内需。
不管是消费补贴的发放,还是各类消费政策的落实,本质上都是围绕着扩大内需这个核心在执行。
而提升居民的收入,尤其是中低群体的收入,是扩大内需的必要手段。
只有老百姓手里有钱,他才能拿钱去消费,才能通过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
而影响老百姓收入的就两类,一是工资性收入,二是财产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就是咱们工作企业和单位每个月发的工资,这是很多家庭的现金流来源。
据统计,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327元,占了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6.5%。
财产性收入,主要包含股市和楼市,而房产在居民家庭资产占比中高达70%,但是股市和楼市这两块对当下扩大内需的作用并不大。
股市不是中低收入群体选择的资产池,加上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在资产性收入方面,很难对扩大内需起到作用。
因此,目前能够对扩大内需起到立竿见影的只有涨工资。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还不到美国的九分之一。
我国正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做强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是居民越来越有钱,才能真正拉动消费。
如何涨工资?
第一、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月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4月1日,有21个省份第一档月最低工资标准在2100元及以上,有8个省份超过2300元。
例如,3月1日起,广东省调整提高全省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其中广州调整为2500元/月,深圳为2520元/月,两市对应的非全日制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均为23.7元/小时。
这一调整让低收入群体直接受益,在相同的工作时长下,能获得更多收入。
失业保险金、停业等情况下职工的基本生活费,也会随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而变多。
第二、政府发布工资指导线
企业工资指导线,是对年度工资增长水平的建议,由基准线、上线和下线构成。
一般来说,基准线指企业工资的平均增长幅度;上线适用于经济效益增长较快的企业;下线适用于经济效益下降或亏损的企业。
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202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企业工资增长基准线为5%,上线9%,下线2%。
在这两条线之外,更核心的是,政府如何通过“有形之手”,激发经济的内生活力。
第三、政府加强再分配的调节力度
政府加强再分配调节力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的重要举措。
1、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对高收入群体实行累进税率,加强对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的征管,抑制不合理收入。
2、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覆盖范围,提高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标准,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有保障。
3、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
4、增加教育、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降低居民在这些领域的支出压力,尤其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比如,2025年,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扩容,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给予销售价15%的补贴。
再比如,政府向居民发放现金补贴、消费券,实质上是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实际购买力。
写在最后
政府要改善支出结构,减少非必需的政府投资和行政管理费用,严控“三公”经费:因公出国、公务用车、公务接待。
将节省的资金更多投向民生和发展急需领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让老百姓不再过度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愿意将更多储蓄转化为消费。
你的行业今年涨工资了吗?是跑赢了CPI还是被平均了?评论区晒晒工资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