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前夕,天还未亮透,淮河能源朱集东煤矿综采二队的班前会上,28岁的机电班副班长伊鹏飞正用电脑调取井下工作面实时数据。屏幕上,采煤机摇臂运行情况跃然眼前,他仔细查看了采煤机摇臂编码器采集数据,转身对工友说道:“今天我们要重点排查采煤机摇臂是否出现短路或者接头处是否有氧化情况。”
2020年,从山西大同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伊鹏飞,带着“矿三代”的印记来到总部位于安徽淮南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祖父在井下抡了30年镐头,父亲经历过炮采到综采的技术变革,轮到他时,恰逢煤矿智能化浪潮奔涌而来。
初到矿上,他被安排在保运队编写规程措施,但会议多、下井少的现实让他焦虑:“在办公室‘闭门造车’,不了解井下的实际情况,写出的方案往往是纸上谈兵。”
一次规程评审会上,伊鹏飞提出的采煤机调高千斤顶运输方案因缺乏现场数据支撑被驳回。老师傅的话刺痛了他:“小伙子,如果按照你说的能成功,你就是我‘老师’。”这句话也成了转折点。
2023年,伊鹏飞主动申请调往井下生产一线。“要解决问题,就得把自己‘钉’在井下,只要想学,就没有学不会的。”他说。
伊鹏飞所在的综采二队主要担负着朱集东矿1171(1)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前期安装调试及后期开采工作,这个薄煤层平均煤厚仅1.3米,传统靠人工拉支架,劳动强度极大。因此,如何由传统开采方式向智能化开采方式转变,成为“破题”关键。
由于薄煤层工作面采用的都是矮型化、大功率的综采设备,综采二队此前的智能化认知十分浅薄。伊鹏飞和工友扎根工作面,一边跟着厂家现场学习安装调试设备,一边对着《设备操作手册》进行仔细研究,仅用3个月便摸清了所有设备的“脾气”,并顺利完成了前期设备的安装调试。
一次夜班,伊鹏飞在井下集控仓通过集控平台页面查看工作面设备运行情况时,系统显示采煤机滚筒挑顶3.4m,看到这个数据他大吃一惊,采煤机数据记忆错误会导致记忆割煤无法使用,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采煤机割至此段时出现砍前梁、断离合轴的风险。他立即通知井下停机、调整记忆割煤存储数据、校准编码器,成功排除了隐患。
伴随着井下作业,伊鹏飞牵头开发了“综采工作面集控App”“三机一架协同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实现了传统的“人海战术”“贴身作业”向智能化的“远程集控”“少人巡视”的转变。
“他总能把技术‘翻译’成工人听得懂的语言。”综采二队副书记王卫威感慨。伊鹏飞编写的《智能化工作面设备故障及培训速查手册》,将文字化繁为简,为职工定制了操作指引。在他的推动下,队里156名职工全部通过智能化工作面培训考核,其中多名职工在集团举办的技术比武中获得名次。
因伊鹏飞主动申请到井下一线,且自己和所在的班组工作都干得非常出色。2024年,朱集东矿专门出台《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推进大学生担任班队长,在班队长岗位工作业绩表现突出的,优先晋升岗位。”该制度实施后,不仅伊鹏飞个人获得成长,矿里其他大学生也向他学习看齐,走向采掘一线,投身技术创新。
“以前我们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现象,青年职工多被安排事务性工作,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引导,导致能力提升受限。”该矿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李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健全完善培养体系,通过举办青年人才培训班、制定多岗位锻炼计划和大力推行大学生班队长培养等,开展差异化考核,提升他们现场管理和‘带兵打仗’能力,最大程度发挥青年人才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积极探索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新路径,一批批95后、00后的青年职工在技术创新中脱颖而出。
井下高温是煤矿工人面临的难题之一。顾桥矿综采准备队99年的职工沈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设计一款局部制冷设备。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绘制图纸,并反复试验,经过多次失败和改进,他终于设计出了一款局部制冷箱。这款设备不仅结构简单、便于携带,还能有效降低井下迎头的温度,受到了工友们的一致好评。
除了拥有包括局部制冷箱在内的多项创新成果,沈乐连续两年在全国煤炭行业矿井维修电工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他的多项创新成果也引起了矿上的重视。
据了解,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将青年职工的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构建了“基层科区—基层矿井—二级平台—集团公司”四级竞赛体系,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
“我们还定期开展‘五小创新’活动,鼓励青年职工从小处着手,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设立了‘金点子’奖励机制,对提出创新建议的职工给予表彰和奖励。”集团公司团委副书记、青工部部长黄涛表示,这些举措旨在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青年技术人员参与创新、崇尚创新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