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人们最喜欢的海洋生物之一。白色珊瑚晶莹剔透,玉洁冰清,被称之为“玉珊瑚”;彩色珊瑚色泽艳丽,五彩缤纷,美艳绝伦,被称之为“海中石花”。珊瑚中最为珍贵而且价值最高的是红珊瑚。清朝文武官吏顶戴上的顶珠可以区别其官阶,一品官顶珠为红宝石,二品官顶珠为红珊瑚,三品官顶珠为蓝宝石,足见珊瑚宝石之珍贵。
珊瑚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属腔肠动物门珊瑚纲,有些种类单体生长,有些则群体生长,称为复体珊瑚。复体珊瑚通常可以长成大面积的珊瑚礁、珊瑚岛,例如著名的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断续长达2010km,被国际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水域七大奇观之一。
珊瑚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为苛刻,除幼虫阶段外,几乎所有的珊瑚都固着海底生活,而且需要洁净温暖的浅海环境。造礁珊瑚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90m的海底,水温低于15℃即不易生存,以水温25—29℃,盐度为27—42‰,水深小于20m,水体洁净且具坚硬底质时生长最为繁盛 。少数单体珊瑚可生长在低温深海环境中。
珊瑚的结构较其他海洋动物很有其独特性,它通常靠圆筒状管口上端的软体触手捕捉浮游生物,然后送入口中,通过内腔消化食物,残渣还是从口排出,用分泌出的碳酸钙不断建造自己的外壳。珊瑚虫没有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的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
幼虫阶段的珊瑚虫可以在海水中自由游动,生长到管状成虫早期,便会固着在海底原有珊瑚的石灰质骨骼上,之后就在温暖洁净的海水中不断生长,形成千姿百态的树枝状群体。
珊瑚的化学成分为CaCO3,通常以微晶方解石的形式出现;常呈白色、红色、粉红色、橙红色、暗红色等,黑色和蓝色珊瑚较为少见,其颜色不同是吸附海水中的铁、镁、锰、铬等种类和含量不同的元素所致,一般呈玻璃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贝壳状断口;摩氏硬度3.5—4.0,密度2.6—2.7g/cm3,折光率1.48—1.66,加稀盐酸剧烈气泡。
从珊瑚的物理、化学性质来看,其抗外力和化学侵蚀的能力较差,所以,无论是珊瑚摆件还是珊瑚饰物,均应避免外力刻划和剧烈摩擦,盛夏时节不宜久戴珊瑚饰品,因为汗液中的盐和酸性物质会腐蚀珊瑚,珊瑚制品也不宜在有酒精、香水、油污和酸性环境中放置。
珊瑚不仅是美丽的宝石,埋藏在地层岩石中的各种珊瑚化石还是地质学家们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古生物种类,如皱纹珊瑚、异珊瑚、横板珊瑚等主要生存于2.5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珊瑚生存于中生代至现代,这些珊瑚曾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滨海地区,随着洋壳的下降,逐渐掩埋于地层中,成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证据之一。此外,珊瑚化石还是“古生物钟”,其生长特点可为人类提供几亿年前天体运动演化的重要信息。
珊瑚化石分布在世界各地曾经的滨海带地层之中,现代珊瑚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暖海地区,如非洲红海、地中海、台湾海峡、日本海峡、波罗的海等。在我国,珊瑚主要分布在澎湖和台湾沿海地区以及南海黄岩岛、西沙群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