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城进园”大势下,山东陶企未来怎样?
2017-12-10 09:03 来源:陶城报 编辑:矿材网

 从临沂政府开始推行退城入园政策,2015年关停17家企业,其中建陶生产线25条,去产能1.1亿m2,2016年关停15家陶瓷企业。而在2017年,临沂市政府继续推行退城入园政策,在2014年的基础上继续退出产能60%,2020年全部实现进园发展。


 从临沂市环保局网站,记者看到了近几年临沂市在退城入园的进展情况。而这一系列的数据也只是近年临沂产区陶瓷产业变化的缩影。从退城入园政策一推出,就有不少获悉的企业一直在考虑产能转移的可能性。2017年底,临沂市最后一年退城入园的名单即将推出时,记者对已完成退城入园的陶瓷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了解。


 同时,已完成退城入园调整的淄博产区,短时间内完成环保任务的阵痛是否已经痊愈,退出的产能和企业对现有企业留下了哪些影响,被迫撤离的陶企在产能转移后,又获得了怎样的新生?


 产能转至山西、安徽  

 陶企成了香饽饽


 自2015年环保风暴起后,山东临沂、淄博、四川夹江、河南、河北、福建等地受产能过剩、环保重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陶瓷企业在投资建线方面考虑的越来越谨慎,并且由于各自当地政府政策的变化,原地扩建新线几乎成了不可能。唯独的希望就是产能转移。近两年来,记者观察到山西、安徽、广西、陕西等地区,由于政府在产业经济上的拉动需求,却出现了逆势而上的状态,持续保持强劲的扩张势头。


 2017年4月,位于山西省应县的恒锐达陶瓷和华屹陶瓷陆续点火投产。据了解,今年山西新投产的4条生产线都是宽体窑生产线,产能比较大,现代化程度也比较高。恒锐达陶瓷新投产的金刚石生产线窑炉518米,日产能可达4万平方米。


 据当地政府网站公示的信息来看,此次引进建陶生产线,主要是为了丰富产品结构和种类。

 近些年,山西怀仁、应县、垣曲、闻喜等多个县市到山东临沂、淄博等地召开了招商推介会,力求引进陶瓷企业入晋发展。应县的恒锐达陶瓷、华屹陶瓷就是引进山东临沂陶瓷企业产能转移而投建。


 12月3日,安徽鑫怡高陶瓷有限公司一期生产线正式点火投产。该项目由临沂怡高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分三期建设,总投资额为5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占地约200亩,总投资约3亿元,建设年产1200万平方米高档内墙砖生产线。


 从萧县政府网站公示的信息,记者了解到,萧县及周边地区有非常巨大的陶瓷产品销售市场。山东淄博、临沂的许多产品也直接在该区域销售,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每年的销售额接近50亿元。


 萧县已把陶瓷产业作为振兴萧县经济的重大举措,编制完成了《安徽省萧县陶瓷产业10年发展规划》,规划后5年(2016——2021年)续建设100—150条建筑陶瓷生产线,有50家以上陶瓷生产企业(包括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等)入驻园区,建成安徽省最大陶瓷生产基地、中国中部大型陶瓷生产基地。


 其实,从几年临沂、淄博两地产区的企业产能转移来看,当地的政府对于建陶行业几乎达到了零容忍的态度,而随着环保的趋严,即使是留下的陶瓷企业,未来的变数仍不可知。而与此同时,像安徽萧县、山西、陕西、广西等地的政府却在持开放态度,积极引进陶瓷产业,并在近几年的政策规划上,开始主动推动建陶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这两年山东淄博、临沂政府不断打压建陶产业的同时,上述政府也在积极走动招商。


 虽然当地仍然开放招商,但是从各自政府公布的政策和规划文件中,记者仍然发现,环保标准仍然是按照最近要求执行,只是在招商政策上对新进企业有了更多扶持,这也是建陶企业产能放心转移外地的原因。


 外地贴牌难做 

 包线也遭遇重重困难


 淄博产区淘汰企业主要转移到广东佛山、河南、河北、临沂、高安,以及内蒙古等产区,但由于外出的企业多数还未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并且销售半径的限制,因此多数就近选择,如河南、河北、临沂等地。


 但外产区也并非一方净土,面对环保利刃,没有哪个产区能够心存侥幸。就在2016年淄博产区强势去产能之后,河北、河南各产区企业也在陆续改造环保设备。


 一位仿古砖贴牌商介绍,选择一个有实力的工厂很关键,假如工厂被关停,那么对于贴牌的打击是致命的。他接着说起了自己的经历,“去河北拿货,如果订单只有500或者1000件,除去油费、过路费、食宿、人情费,一单可能就赚2000-3000元,相当于白干。本来就没有量,一旦涨价只能自己承受。”


 淄博产区曾经一位生产企业负责人孙先生就对记者大倒苦水,他与河北一厂家合作,他投入原料、技术,并负责销售,最终利润和厂家五五分成。开始谈的很好,不过,生产稳定后,厂家单方面撕毁合同,“不再让我管销售了,砖也不给我出。到外产区寻找合作伙伴,遇到有契约精神还好,如果遇到不讲理的,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该负责人无奈说道,现在双方僵持不下,还没有提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


 销售思路的转变  

 未来价值战破局


 对淄博产区来说,目前建陶行业的整体经营环境已经从生产驱动转向了生产、市场双驱动。消费者对瓷砖的要求逐渐变得严苛,在过硬的产品质量基础上,更追求个性化的细节设计和人性化的产品交互体验。


 以仿古砖为例,目前装修主力军是85、90后,他们对于装修风格有着更高的个性化需求。金卡总经理高正此前就提出,目前年轻消费群体对仿古砖有很大需求,但厂家的空间解决方案却远远跟不上他们的需求,很多淄博企业还处于提供产品阶段,还不能实现提供解决方案。淄博金卡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正认为,当前最主要还需要在设计上下工夫,尤其是产品包装和空间设计。


 “设计侧重于应用,而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追求个性化已经成为共识。这些年,淄博更多是以花色更新享誉在外。目前以设计为突破口, 淄博具备这样的基础,现在这些保留企业在质量和产品上都具备相当的实力。”淄博在产品制造和花色上都把意大利当作了目标,但在创意和包装上还稍显不足。高正认为,这关键还要看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创新不仅仅停留在工艺上,还要学会营销与包装的创新。


 而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分析,对淄博产区来说,产能不具备优势,同类产品价格高于其他外产区,厂家、贴牌、客户外流,“内忧外患”之下,淄博只能以价格战转向“差异化”、“价值战”来破局。


 那么淄博,是否还将继续传统花色更新为主打招式? 值得肯定的是,目前淄博产区逐渐已经跳出以花色更新来吸引客商的传统套路,而在差异化上有所成就,近期,统一陶瓷推出750×1500(mm)规格更是在市场一鸣惊人。而且,这一两年,贴牌商对花色更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记者走访产区,一些贴牌商提出,花色更新对贴牌商、经销商本身都是一种负担。


 “产品没有沉淀,我们急于新品,经销商急于换版,其实都挺累的。”贴牌商张女士感慨。这种看法得到其他贴牌商的认可,“依靠单品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贴牌商袁先生提出。


 他认为,产区精准转调带动厂商都在转型,目前现在来淄博产区的客户,不仅仅是选产品,还有产品背后的一整套销售系统,展示、营销、空间色彩、搭配运用,非常考验设计师空间应用的能力,或者可以这样说,袁先生补充,像以前单线突破难度很大,淄博产区要做的是整线转型,产品结构、销售方案一系列操作方案都要系统化。


 客商群体的转变  

 零售市场潜力巨大


 就在12月2日,淄博产区新能源有限公司对淄川建陶企业下发气价调整通知,“浮动气价”,以中海油交易当天网上成交价为基数,外加物流费用,当成交价格调整高于或低于基数的5%,价格随成交价格进行调整。


 这意味着淄博产区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年初由于成本原因,淄博产区800规格釉面砖上涨1-2元/片,600规格釉面砖上涨1-1.5元/片,瓷片每片上涨0.5元左右。


 目前,以800×800(mm)的釉面砖为例,河南内黄出厂价在每片16、17元,同类产品淄博价格在18元以上。与此同时,淄博以内墙起家,目前普通300×600(mm)的内墙砖每片也要高于临近产区1.5元左右。


 而就在淄博产区产品价格上扬的同时,其他产区由于产能优势,迎来阶段性的降价,以相距淄博产区400公里的临沂产区为例,旺季涨价、淡季减价已成为行业规则。就在一涨一降对比下,淄博产区价格“显得”较高。而这种“高”,对于利润薄、走量的批发商客户是极为敏感。


 近一两年淄博产区产品价格步步高走,越来越多零售商意识到,只有甩掉中间环节与厂家合作,才能多留些利润空间,因此对价格极其敏感的批发商群体逐渐萎缩,而与此同时,商家零售规模逐渐扩张。


 而这种趋势,得到一些厂家和贴牌企业的认可。淄博这几年,无论贴牌和厂家都发现,零售比重的不断提升,“甩掉中间环节,让利给消费者,经销商本身也能赚的更多。”上述袁先生评价道。


 而在区域半径内,零售对于一些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来说相对压力较小。“与广东一线大品牌合作难度高,对方门槛高,发货周期长”财富陶瓷城一贴牌企业经理张传海提到,这一点被杨寨市场批发商刘先生认可,他透露,做广东的产品投入巨大。


 “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牌子,客户并不买账。”张传海补充说道,“相比之下,销售区域化下,零售的灵活性优势便凸显起来。”


 “比如,客户看好一些好卖的产品,投资五、六万,或者六、七万就能进不少,可以卖上一段时间。”张传海举例说道,“而且物流方便,从广东一个组柜可能半个月才能回来,库存量加大,量少发不了,缺一点、补一点很麻烦,有时甚至不够运费。”


 一些生产企业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对于距离较近的经销商,企业还能实现较好的控制力,不仅仅是在物流运输上,客户整个运营体系都能更为精准的把控,展示、营销、空间色彩、搭配运用,而这些也正是淄博产区下一步着力打造的。(作者:王宜成 程鑫)

上一篇:中国学界八大值钱的铁帽子

下一篇:夹江陶瓷市场脏乱差 附近居民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