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资源是核工业的“粮食”,在核燃料循环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我国核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能源报》记者12月10日在“中核矿业科技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会”上了解到,作为我国天然铀及共伴生放射性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创新平台,中核矿业科技立足不断加强天然铀供应保障安全的技术支撑,已实现铀矿开发从第一代搅拌浸出到第三代绿色采铀技术、第四代智能化技术的阶段式跨越,并为国内所有铀矿山、水冶厂和铀纯化厂提供了工艺技术及设计方案,支撑在新疆建成国内首座千吨级现代化、数字化的铀矿大基地。
据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述栋介绍,目前,我国CO?+O?第三代采铀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二次开发和二次成井技术也已实现转化应用,研发形成新一代铀纯化转化工艺,正在突破海水提铀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
国防科工局系统二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国际形势日益严峻,全球战略性矿产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在我国“双碳”目标和能源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核能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天然铀的战略地位不仅更加凸显,安全、稳定、可靠保障也将面临更高要求。
“目前,国内外获取低成本铀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天然铀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最大程度调动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加快谋划建成绿色、智能、高效的第四代铀矿采冶技术体系,实现铀矿采冶技术升级换代,全面提升我国天然铀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上述负责人指出。
曹述栋指出,未来,中核矿业科技要坚持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核心位置,持续完善新时代先进铀矿采冶技术体系,进一步加强铀纯化转化、海水提铀等前瞻性、基础研究,加快攻克绿色、高效、智能的第四代铀矿采冶技术,提前布局硬岩铀矿安全高效开发重大科研项目,切实抓好海水提铀技术创新联盟建设。
据了解,历经65年发展,中核矿业科技在科技创新领域重大成果不断——精炼出我国第一块金属铀锭,为第一颗试验原子弹提供核原料;创建我国铀钍镭湿法冶金技术体系,承担全国所有铀矿的工艺研发和工程设计;开创砂岩型铀矿地浸开采的中国研究,推动天然铀产业重大转型升级;打造数字化铀矿山,实现“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开创放射性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中核方案”,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利用范围;海水提铀入选中国科协2022年度十大前沿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