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北京门头沟700年历史的传统琉璃生产被叫停的消息引发了不小关注。原因在于,传统工艺以煤为燃料进行烧制,但由于当下对大气环境治理的进一步收紧,北京市全面禁止使用散煤燃料。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共同应对大气污染的大局面前,愿意做出牺牲,正加紧研究设计煤改天然气的替代方案。
面对民众对蓝天白云的迫切向往,今年以来,国家环保督察一轮接一轮地强力推进,特别是京津冀周边,督察力度空前,效果也可谓立竿见影:一大批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小散乱污企业纷纷退出生产舞台。在民众拍手称快的同时,也有个别不和谐的杂音传出:有人认为,政策过于严格使得相关行业无立足之地,也有人抱怨环保力度过大影响经济发展等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保护青山绿水已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心愿。在这种大背景下,需要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或企业为了整体的环保大局作出牺牲。事实上,很多违法排污企业的受益者只是个别经营者、所有者,受危害的却是周边群众健康,影响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这样的企业,就是应该严明执法,一碗水端平,下决心“一刀切”。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没有相关配套政策的前提下,短时间运动式的强势拆除取缔,很容易造成对立情绪;对政策理解不透、拿捏不准,没有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就“割韭菜式”的执行,也难免会有造成“误伤”的情况存在。比如对一些特殊工艺的需求行业及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可以给予合理的“关怀”,提前告知给予一定的缓冲期,让整治企业有尊严地谢幕,或许更容易被企业接受。
治理散乱污,要堵更要疏。据报道,成都市采取给取缔的小散乱污企业主或工人进行免费再就业培训,发放失业保障金,为再就业创业发放小额贷款的方式,解决取缔企业主或工人的后顾之忧。仅此一项,就有效降低了散乱污治理工作的难度,减轻了取缔拆除的阻力。
给政策在坚硬的角铁上加一层海绵,或许能避免一些硬碰硬的撞击。而只有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违法者才会越来越少,守法者才会越来越多,绿色发展理念才能落地生根,才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