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外媒报道,出于对全球经济的担忧,特斯拉突然宣布计划裁员10%。
据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一份通知中告知员工裁员的消息,他表示对经济形势“突然感觉超级糟糕”。他上周五还称这家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人手过剩。
那么,特斯拉业绩出什么问题了吗?
特斯拉2022年第一季度总收入同比增长81%,总收入达到188亿美元,净利润约33亿美元。就在不久前,特斯拉还曾大举招聘,仅一年内员工人数就增加了45%,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唯一让马斯克近期有点头疼的可能是不断飙升的锂价。四月份他曾发推表示,锂价已经涨到疯狂的水平,特斯拉或许不得不直接展开大规模的开采和精炼业务。
要知道,过去一年世界锂价已经飙升约5倍。
与此同时,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在美国的三大主要竞争对手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正全力投资一个“属于电动汽车”的未来。
据称,底特律的三家老牌汽车厂商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都在从顶层调整公司的战略规划,不约而同地“all in”电动汽车。以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这三家公司加起来已经投资1200亿美元,并计划在2030年前生产数百万辆电动汽车。
这些投资的力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汽车行业以往所有的电动化改革,正在引发美国汽车产业界的革命,并将对三大车企所有员工的思维、工作形式和职业发展产生颠覆性影响。
可见,美国四大汽车制造商都把未来寄托在电动车上,而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一般占据总成本的40%左右,可以称得上是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核心要素。
动力电池的成本起伏和行业兴衰将直接卡着汽车制造商的脖子,从而影响到数以万亿计的裙带产业规模。
本文将为各位读者梳理世界动力电池产业的最新动态,期待为新能源汽车消费或相关赛道投资提供一些线索。
动力电池行业正面临“营收增、净利降”
中国上市企业中目前有五家主要的动力电池生产商,分别是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以及鹏辉能源。
综合这五家公司的第一季度财报,我们可以发现五家公司实现营业收入总计约625亿元,同比增长近152%,环比下降约11%。五家动力电池公司在一季度的营收均实现大幅增长,宁德时代同比增长近154%。
五家中,宁德时代一季度动力电池装车量达33.3GWh,同比增长近138%,市占率由2021年同期的28.5%提升至35%,保持业内绝对领先地位。
同时,这些动力电池巨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却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挫,五家总计实现净利润近19亿元,同比下降约25%,环比下降约77%。其中,宁德时代归母净利润近15亿元,同比下降约23.6%。
盈利能力方面,按照东莞证券最新研报,我国动力电池行业一季度整体的毛利率为14.3%,同比下降12%,环比下降8.5%;净利率为3.74%,同比下降8.3%,环比下降近9%。
为何动力电池企业在一季度会发生“营收增、净利降”的情况?
先分析下游。2022年一季度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了很高的增幅,在面对全球车企芯片紧缺、各原材料价格飙升,以及新冠疫情反复等不利影响下,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却呈现突破历史的增长趋势,攀上历史新高。
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在终端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升至约21%,其中纯电动汽车渗透率更是逐月提升,一季度渗透率达到了破纪录的16.7%,同比增长近2.5倍。
据前海开源杨德龙最新研究,4月份我国汽车的产销量下降了接近50%,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却逆势增长了30%以上,部分车企更是实现了翻倍增长。新能源车企的渗透率在4月份已经达到了25%。
可见,动力电池主要销售对象——新能源整车制造商的销售是没问题的。动力电池行业的营收能实现高速增长,最直接的大背景就是2022 年一季度,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
似乎对于净利润的下降,我们只有从这些动力电池企业的上游找答案。
可以发现,自2022年以来,以碳酸锂、氢氧化锂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动力电池企业则承担了主要的原材料涨价压力,造成增收不增利的局面。
截至2022年5月22日,动力电池最主要的原材料碳酸锂报价47.64万元/吨,同比上涨约432%;氢氧化锂报价49.09万元/吨,同比上涨约449%。
我们都知道目前世界主流的动力电池分为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这两种电池对原材料的要求是不同的。
据百川盈孚最新的报告,占据磷酸铁锂电池主要原材料成本的是磷酸铁锂正极,而磷酸铁锂正极的主要成本则是来自于碳酸锂;相对来说,占据三元锂电池主要原材料成本的是三元正极(锂、镍、钴等),而三元正极的主要成本则是来自于氢氧化锂。
综上,如果我们把动力电池的原材料成本构成简化一下,就可以大致上归结到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上。这两种电池正极核心材料也被称作锂盐。据招商银行研究院报告,目前由于具备技术和成本优势,当前我国锂盐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七成左右。全球锂盐生产以“海外资源加中国加工”模式为主。
读到这里,各位可能就大致明白,原来不但动力电池企业卡着整车制造企业的脖子,锂盐生产企业也卡着动力电池企业的脖子。
在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以及销量持续高企的大背景下,动力电池行业短期盈利能力提高的关键将由上游锂盐价格走势(或者更上游的锂资源价格)决定。
从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预测角度,不管是高盛的最新研报还是国内头部机构的最新判断,几乎一致认为需求端,也就是全球电动汽车生产将大幅增长。
招行研究院就研判,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或达到2000万辆,期间将拉动锂需求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在中短期内,动力电池将是上游锂盐生产以及更上游的锂矿开采的最主要用途。
电动汽车最简单的产业链模型大致上是:锂资源开采锂盐生产动力电池生产整车生产。当然,对动力电池制造的小产业链来说,除了刚才提到正极材料以外,还需要隔膜、电解液、负极材料等材料。
别看以上隔壁老邢只是描绘了一个最基本的产业链,但很多头部企业其实就是遵循这个线路进行垂直整合的。
既然下游整车制造成本固定,那么向上游锂矿开采、锂盐生产的垂直整合就成为行业内很多企业的一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