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身边有一家危险化学品企业,感觉会是如何?惴惴不安,抑或淡然处之?
近年来,危化品一直是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前年的“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依然让很多人心有余悸,今年6月又有山东临沂一化工企业发生液化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10人死亡;7月,江西彭泽一化工厂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8月,河北沧州一石化公司发生火灾,造成2人死亡、12人受伤……仅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化工事故113起,死亡135人,同比分别上升7.6%、25%。
一幕幕悲剧的发生,一次次切肤之痛,暴露出我国危化品生产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特别是处在城镇人口密集区的企业,更是给民众生命安全埋下了一颗颗“隐性炸弹”。
为彻底消除不安全因素,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从财税、土地等方面出台具体政策,力争到2025年,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化品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确保企业安全和环境风险大幅降低。
危化品生产储运与周边建筑的距离其实有着明确规定,根据《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大中型危化品仓库应远离市区和居民区,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至少保持1000米的距离。
换句话说,1000米只是安全距离的最低限,实际上可能需要更长。现实中,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以血与火的方式,告诉我们危化品近在咫尺: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为例,受损最严重的海港城小区与事发地天津瑞海物流公司危化品仓库最短直线距离仅有600米。
这些“定时炸弹”缘何可以隐藏在我们身边,与我们如此“亲密”?
规划不科学,缺乏前瞻性,对城镇化的发展分析评估不足,导致城市扩容后,这些企业像“楔子”一样插在城市中,与人员密集区“比邻而居”。此为其一。
其二,危化品企业大多是利税大户,一些地方、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理念落后、安全意识淡薄、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审批把关不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心存侥幸,不惜“火中取栗”,安全管理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有危化品企业25万余家,其中生产企业1.6万多家、经营企业24万多家,登记的重大危险源约1.2万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部分危化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合理,居民区、学校、店铺等人员聚集场所在危化品装置周边相继建设,如此“混居”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安全,是民众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便是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回应民众诉求,弥补此前主观或客观上犯的错误,降低人口密集区安全和环境风险,以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安全发展,要用实践和行动作答。目前,搬迁改造已在各地全面铺开,危化品产业正加速迈向园区化。经历“8·12”事故的天津快人一步,2016年,投资294亿元的天津化工厂和天津大沽化工厂搬迁改造项目启动建设,预计2019年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
搬迁改造工程浩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工业和信息化部此前的调查显示,危化品全行业搬迁总投资要超过8000亿元。因此,应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企业搬迁改造方式,科学制定搬迁改造方案,分批分阶段实施。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政府引导和推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营造有利于加快推进搬迁改造工作的政策环境。
搬迁改造也绝非简单的异地重建,而是与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退二进三”同步推进的。要将搬迁改造与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有机结合,实现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化工产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摘除隐患,保障安全,民众幸福生活才会更有底气,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