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山体重披绿装!看江苏如何做好矿山生态修复“手术”
2020-11-20 08:42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矿材网

 山有石,乃地之骨;川有水,乃地之血。纵观历史,人类一直与山川同存,生生不息。


 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南通、扬州等地考察调研,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同样为江苏矿山生态修复指明了方向。


 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虽地势平坦,但因地跨华北地和扬子淮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泥灰石、黏土等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一段时间内,露采矿业一度成为江苏境内部分丘陵山区的支柱产业,对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开采和监管失控,江苏的矿山生态系统不堪重负,警钟阵阵。山体裸露、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植被遭破坏、水污染严重……山被严重透支了,但人的思想不能枯竭。江苏痛定思痛,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出台一系列矿山修复政策,推动矿山修复项目落地落实。


 鼓了钱袋,毁了生态


 从空中俯瞰南京汤山矿坑公园,5个巨大矿坑自西向东一字排开,像一串难以愈合的“伤口”,刺眼醒目。


 这是历史无序采矿留下的伤痛。汤山地处南京东郊,坐拥15万亩山林,石灰岩等资源丰富,自古就是皇家采石场。20世纪60年代,当地靠山吃山,陆续开起了多个采石场。1995年左右,机械化设备的普及,为汤山大规模发展采石业提供“助力”,汤山成了有名的采石重镇。


 数据显示,最高峰的时候,汤山境内共有75家采石场。大大小小的采石场火力全开,削掉了一座又一座山头。汤山,很快富了起来。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注定是走不远的。土地植被资源损毁、地质安全隐患突出……短短几年,汤山变得千疮百孔,丑陋不堪。


 随之而来的还有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天空就是灰蒙蒙的。”汤山街道原大凹村村民芮鹏告诉记者,每次炸完石头,空气中飘浮的满是灰尘,将天空原有的蓝色覆盖住,到处都是灰色的。“更可怕的是,空中随时可能掉落碎石,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从汤山出发,沿着G36宁洛高速一路向北行驶,记者来到了同样因发展经济而背上生态包袱的徐州。位于徐州城区东部的广山就是被开发的山体之一,因为长期开山采石,“山”早已名存实亡,只有山顶裸露的岩石诉说着这里的过往。一段时间内,这里成了建筑垃圾的倾倒场所,砖头瓦砾堆满山坡。


 此情此景,曾让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一位退休干部痛心疾首:“江苏的山本来就不多,不能再糟蹋了。”


 但当时的江苏,像这样“点石成”的“山”还有很多。据相关学者统计,2000年,江苏境内共有开采矿山5033家,其中开山采石矿山有1959家,矿业总产值95.83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0.9%。全省矿山占用与破坏土地面积达686.85平方千米,其中露采矿山102.73平方千米。


 关闭矿山,受伤山体重披绿装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靠山吃山,还得以山养山。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自然资源厅以“百矿环境整治”“山体保护复绿工程”“矿山复绿行动”等为抓手,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位于苏州吴中区的旺山是江苏省首批进行生态环境修复的矿山,2002年,旺山采石场关闭,同年5月21日,旺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正式开展。借助客土喷播、植生袋、厚层基材等边坡绿化工艺,修复山体面积8万平方米。两年养护观察后,旺山的生态达到恢复要求。


 环境好了,游客纷至沓来,通过打造集生态农业、传统村落、文旅体验、乡村文创等为一体的“诗意田园”,旺山成为苏州第一批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旺山,真的“旺”了起来。数据显示,2019年,旺山的村集体收入已接近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5万元。


 旺山的成功转型为江苏其他地区开展矿山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2007年,南京幕府山拉开环境整治大幕,通过填土覆绿法、凿石挖槽法、轮胎织网法等多重工艺,短短几年,幕府山成功从有着3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的裸露矿坑,变成了南京城北的“绿肺”。


 经过多年治理修复,江苏探索出4种独具江苏特色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自然恢复模式、生态工程模式、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景观再造模式。


 基调有了,江苏矿山生态修复的步伐也不断加快。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江苏矿山生态修复累计投入资金约73亿元,修复矿山1664个,修复面积约1.6万公顷。有效利用了一批矿山废弃地资源,并打造了一张张独具江苏特色的矿山生态修复的“新名片”。


 政策保障,厚植绿色发展优势


 一步一个脚印,过去的“生态短板”变成了如今的“生态样板”,亦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加持。


 早在2001年,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就出台了《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划定了禁止开山采石区范围,要求保护山体资源。


 2005年、2008年,江苏省又相继出台相关举措,为推进矿山整治和开展地质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7年,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出台《关于创新矿地融合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矿地融合”理念,促进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在规划、保护、利用、监测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协同发展。2018年,《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规划(2017—2025年)》出台,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近期和远期目标。


 “从政策不断落地落实,可以看出江苏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决心与勇气。”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矿山环境保护治理中心主任周清锋表示,江苏一直将矿山生态修复放在压倒性的位置,从目前的进展来看,结果也是喜人的。


 周清锋还介绍,矿山生态修复具有三重效益:一是良好的生态效益,修复废弃矿山能够消除地质灾害,保持水土,提高边坡稳定性,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社会效益,改善矿山生态环境,能够改善人文居住环境以及投资环境,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三是经济效益,环境的改善也极大提高了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价值,促进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但问题依然存在,周清锋指出,在目前的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两个极端:一是部分地区借助生态修复的名义,过度开采石料资源。二是部分地区因为管理存在困难,索性就禁止开采石料资源。


 “修复并不代表一点也不能用,更不代表投机取巧过度使用。”周清锋建议,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多余土方资源利用起来,防止污染地下的其他资源,带来“二次污染”。“但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地区正确理解政策,平衡好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生态修复给江苏带来的是系统各要素的全面发展。实践已然并将继续证明,江苏这篇生态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让生态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互相成就,才能持续彰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

上一篇:“十三五”时期青海省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领域科技投入6.6亿元

下一篇:尾矿坝安全不可忽视,“北马其顿萨萨尾矿泄漏事件”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