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首届全国工程勘察大师,原长江委综合勘测局局长、首任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德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15日12时49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
陈德基同志1935年2月出生,贵州平坝人。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柳州高级工业学校水利科(后并于武汉水利学校),8月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文处任技术员,1955年7月转行到长办地质处,曾任地质分队长。1957年至1959年选派至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进修。历任长办勘测处技术员、副科长、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勘测总队总工程师、长江委综合勘测局局长、第一任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1990年当选首届全国工程勘察大师。1991年获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9年退休。
陈德基同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培养的第一批工程地质学家、长江委治江事业中地质勘察专业的开拓者和历史见证者。长江委成立不久,为编制《长江流域规划要点报告》,在地质资料极端缺乏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所有河流的规划和开发梯级的地质资料都必须自行查勘绘制。正是在野外勘察岗位上迅速成长,陈德基同志以突出能力于1957年获选进入北京地质学院进修深造。此后,陈德基参与、主持和负责长江流域干支流10余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地质勘察与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复杂重大的工程地质难题,为乌江渡、葛洲坝、万安、三峡等一大批大型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顺利建成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德基作为三峡工程地质总负责人,与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院士一起默契配合、亲密作战,使得被称为国之重器的三峡工程顺利建成。他全面主持和组织完成了各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与研究工作,先后统筹协调6个国家政府机构和科研单位、国内2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与政府部门,攻关解决了三斗坪和太平溪两个比较方案中的一系列重大地质地震问题,取得许多创新成果,多次参与中央领导人和大型考察团的现场考察,特别是参与编写的《三峡工程地质地震专题论证报告》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主持召开的扩大会上,第一批且第一个审查通过。1986年撰写的《三峡工程地质研究》论文,不仅荣获湖北省“优秀论文”,还于当年 “第V届国际工程地质大会”上宣读后引起与会各国同行的重视并被收录。针对三斗坪天赐坝址的花岗岩工程地质特性,他在实践中总结出“岩体块度模数”评价岩体质量的新方法,在第二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三峡工程开工兴建后,他跟踪并及时解决1#-5#号机座缓倾角裂隙抗滑稳定和船闸高边坡岩体流变等许多施工地质难题,为工程顺利施工和运行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三峡工程竣工后,应邀参与讨论研究涉及地质的重大技术问题,获得了各方高度评价,曾被王思敬院士、郑守仁院士等多人称为“三峡地质通”。
陈德基同志不仅毕生倾注三峡枢纽工程,也同样关注三峡水库移民与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他以高度的责任心分别向中央多位领导写信,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此推动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大规模系统防治。他撰写的《汶川大地震后水坝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反映了对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他的这些工程理念和技术观点也应用于其它重大工程实践中,如三峡工程移民选址、新滩滑坡预警、黄腊石滑坡治理、深圳机场处理等,均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德基同志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在长期钻研业务中得出的很多见解,深刻且有前瞻性,具有很强的普遍指导意义。他重视实践,常说“地质问题没到现场是没有发言权的”,同样重视科研,亲自创建了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先后主持完成国家“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多项水利水电工程的重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出版专著、手册、百科全书等十余部,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国家建设项目积累了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他刻苦自修专业英语,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展示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的成就;他具有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待人热情诚恳,善于团结领导班子和发挥集体优势,为勘测队伍的发展壮大作出重要贡献。他重视人才培养,注重传帮带,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近十人,退休后,碰到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年轻人请教的问题,他都亲临指导和耐心解答,传授后人“正确处理好宏观和微观,研究对象和工作深度之间的关系”。
陈德基同志的一生,是慨然拼搏的一生,是为长江水利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是一座座水利丰碑的奠基人。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优秀党员、杰出专家,是治江事业的重大损失。我们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扎实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切实坚持长江委新时期发展战略,为实现长江水利和集团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陈德基大师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