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球历史上发生的十次大规模海陆变迁事件
第一次海陆变迁事件发生在中国北方的始太古代末(距今40-36亿年)。因地质学家首先在河北迁西地区发现了这次海陆变迁留下的地质遗迹,所以,研究者就将其命名为迁西运动。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的最早的海陆变迁运动。
第二次海陆变迁事件是发生在古太古代(36-32亿年)的一次褶皱造山运动,因地质学家首先在河北阜平地区发现了这次海陆变迁留下的地质遗迹,所以,研究者就将其命名为阜平运动。这次运动在华北各地区影响较广,它使古老地层普遍发生强烈褶皱变质,并伴随大量的花岗质岩浆侵入。
第三次海陆变迁事件是发生在新太古代晚期(25亿年前后)的一次褶皱造山运动。这次海陆变迁运动留下的地质遗迹,被著名的地质学家马杏垣先生于1955年在山西五台地区发现,所以,马先生将其命名为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
第四次海陆变迁事件发生在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在此期间,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大区域、大规模的海陆变迁事件,因为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命名为吕梁运动。与此同时,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同期发生的海陆变迁事件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其他的地区还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第五次海陆变迁事件是发生在距今1800-680Ma的中元古代到新元古代的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在云南省中东部晋宁、玉溪等研究确定的。此外,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这一时期,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通过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第六次海陆变迁事件——加里东运动是早古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山系。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第七次海陆变迁事件——海西运动是由德国海西山得名。指晚古生代的地壳运动。海西运动形成了阿帕拉契亚、乌拉尔、哈萨克、天山、祁连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巨大山系。海西运动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第八次海陆变迁事件——印支运动是晚二叠纪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地壳运动,在此期间,这是运动在印度支那半岛(中南半岛)研究最深。法国地质学家Gromaget(1934)在研究越南的地层时,首次提出印支运动的概念。后经黄汲清院士的倡导,这一概念在中国也得到广泛使用。最初,印支运动只是指中南半岛和中国华南地区中三叠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所表现的构造运动,但如今已经把从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之间的地壳运动都统称为印支运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地质学家对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作过大量研究,并分别以“象山运动”“艮口运动”“淮阳运动”等命名。
第九次海陆变迁事件——燕山运动是晚三叠世到晚白垩世时期在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从距今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距今6600万年前结束,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燕山运动研究程度最深的地区是北京附近的燕山山脉,地质学家把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叫做燕山运动。燕山运动在长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脉,也使长江开始逐渐形成。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上述一线以东,地壳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第十次海陆变迁事件——喜山运动泛指新生代(6600万年)以来的造山运动,喜山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有三个主要造山期。第一期发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渐新世初期,海水从青藏高原全部退出;第二期发生于中新世初期,导致地壳大幅度隆起和岩浆侵入;第三期从更新世(260万年)至现在,主要表现为高原的急剧隆起和周围盆地的大幅度沉降,部分地区第四纪有火山喷发活动。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这一期形成的,直到现在它的活动仍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