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的湖北省地质调查院,都做了这些事!
2020-12-07 10:10 来源:湖北省地调院 编辑:矿材网

 “十三五”期间,在湖北省地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湖北省地质调查院(以下简称“地调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实施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抢抓转型发展机遇,地勘主业亮点纷呈,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能力水平稳步增强,综合能力显著提升,全院地质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一、开展基础地质工作,编绘经济建设“地质底图”

 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6280平方公里,涉及37个标准图幅,更新一批湖北省基础地质图件,填补鄂西、武当-桐柏-大别部分地区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显著提升了全省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全面总结全省20多年地质矿产工作成果,编制了全省新一代地质志,完成了湖北省矿产地质志初稿,首次编制了湖北省1∶50万全矿种矿产地质图。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等新技术、新方法,采集了丰富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等地质资料,获得了重要的湖北省基础地质数据和原创性发现,为国土规划、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地质底图”支撑。岳武坝5幅、三岔6幅等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在恩施地区二叠纪古地理格局、富硒层位同位素定年等方面取得系列新认识,为鄂西页岩气勘查开发和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地质技术支撑作用。长岗店5幅、板凳岗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识别出了大洪山地区存在新元古代早期弧-盆体系,恢复了其晋宁期地质演化过程,认为洋壳由北向南俯冲形成三里岗岩浆弧及大洪山弧后盆地,“桐柏—大别陆块”拼贴于扬子陆块北缘,最终形成统一扬子陆块现今格局,属于Rodinia超大陆演化的一部分,限定了超大陆汇聚的时间上限,促进了湖北省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升了扬子北缘地质构造演化研究程度。

1.png

大洪山地区晋宁期缝合带地质简图


二、开展矿产调查工作,提交资源勘查开发基地

 发挥区划工作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推动全省经常性成矿区划及矿产前期勘查工作有序开展,编制了湖北省区域成矿规律图及成矿预测图,围绕秦巴山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37个贫困县(区)开展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筛选了397个矿产勘查项目,为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和矿产勘查提供基础支撑。围绕湖北省“四带一区”重要成矿区带,实施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评价项目13个,完成1∶5万矿产地质调查15400平方千米,涉及35个标准图幅,圈定找矿靶区41处,新发现25处矿产地,为后续矿产勘查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通过实施竹山-竹溪、文峪、天河口等矿产调查项目,在竹山-竹溪地区发现与粗面质熔岩、粗面质熔结凝灰岩、火山-沉积碎屑岩相关的铌钽矿床,在鄂北地区发现高品位石英脉型黑钨矿,丰富了我省矿产类型,深化了对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认识。突出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实施矿产资源勘查项目12项,累计钻探进尺21000余米,提交磷矿、铅锌矿、硫铁矿、铜金矿、铜多金属矿、钒矿等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报告15项,新发现大型矿产地2处,中型3处,特别是,两竹地区铌钽矿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岩屋沟-青岩沟铌矿区Nb2O5潜在矿产资源94.43万吨,伴生TR2O3192.16万吨,达特大型铌矿床规模;土地岭钽矿区Nb2O5资源量14587吨、潜在资源80003吨,推断Ta2O5资源量917吨,潜在资源1665吨,达大型矿产地规模,鄂西北地区具备建设大型“三稀”矿产资源基地的远景条件。

三、开展清洁能源调查,服务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

 累计承担实施了中央及省财政等页岩气地质调查项目27项,调查范围基本覆盖襄樊-广济断裂以南扬子地层区,占全省面积约59.17%,取得了一系列页岩气地质调查成果。通过系统评价湖北省页岩气资源潜力,明确了湖北省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领域发育的陡山沱组、牛蹄塘组、五峰组—龙马溪组、孤峰组、大隆组、桐竹园组/自流井组等6套含页岩气层系,优选了页岩气远景区92个,初步估算湖北省页岩气地质资源量14.23万亿立方米,为鄂西地区页岩气勘查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提供了重要支撑。累计部署实施页岩气地质调查井或参数井23口,其中实施的秭地1井、来地1井、秭地2井、高地1井、恩地2井、咸页1井等钻井在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牛蹄塘组、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二叠系孤峰组—大隆组等层系先后获得重要页岩气发现,为湖北省页岩气勘查和宜昌地区页岩气勘查示范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实施的秭地1井、秭地2井在鄂西宜昌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牛蹄塘组首次发现页岩气,极大地推动了鄂西长阳-秭归地区页岩气勘探进程。

2.png

咸页1井点火试验


四、开展城市地质调查,服务新型城市建设规划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根据省自然资源厅统一安排部署,编制完成《湖北省城市地质调查总体规划(2018-2030年)》,为推动我省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有序实施提供具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依据。牵头编制了《武汉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指南》,为武汉市城市地质工作提供了方法指引。承担的《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一期)》、《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二期)》有效服务了长江新城规划建设。立足长江大保护发展战略,在山前长江沿岸带、平原区长江沿岸带承担实施了调查评价工作。《武汉市长江沿岸带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项目系统查明了长江消落带的生态作用和现状,分区评价了生态脆弱性,分带分段的提交了生态保护、修复建议。《宜昌市长江沿岸带水土质量调查评价项目》开展了沿岸带工业地块水土质量调查评价,总结了污染元素迁移、转化规律,为长江沿岸带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保护好沿岸生态提供数据支撑。


五、开展地球化学调查,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于1999-2001年开始在湖北省实施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试点工作,2002年起,全国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正式启动。从1999年至2018年间,地调院牵头开展了江汉平原、恩施地区、十堰-丹江口地区、随州北部地区的1∶25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调查面积达到11.82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3.6%,采集土壤样品3万6千余件,获取了近60万条分析数据,查明了区域表深层土壤的元素分布特征和土地质量等级状况,全面了解了全省主要耕地分布区的地质土壤环境状况,圈定了6万余平方公里富硒土地,提出了富硒资源开发、优势农产品开发建议,促成了全省“金土地”工程和恩施州全域硒资源普查项目实施。“金土地”工程实施以来,在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恩施州巴东县、建始县等江汉平原、鄂西生态脆弱区具有代表性地区,开展了1: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调查面积11784平方公里,采集土壤样品10万余件、农产品样品5000余件,查明了调查区土地质量现状、优质土地特性和对农产品生产安全保证程度为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经济区划、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和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等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建立了调查区村级耕地土地质量档案,为实现土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管护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调查区土地科学化管理与生态管控、特色农业种养殖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3.png

湖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图件


六、牵头土壤污染调查,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地调院作为全局向生态环境拓展的排头兵,积极与省生态环境厅对接,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开展了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及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地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土壤采样工作,于2017年12月10日正式启动,至2018年6月,完成了全部预布点位采集,同年8月底完成了粮食减产区、重点企业周边区等的调整增补采样工作,期间还组织编制了《湖北省农用地样品采集与流转工作方案》等各类工作方案及技术细则6项,累计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935件、深层样品2474件,采集全流程优质高效,居全国第一梯队。湖北省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地污染状况调查采样工作,于2019年12月26日启动,2020年10月22日收官,共历时10个月,完成了全省203家企业的土地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组织实施总钻孔数1583个,建立地下水井714口,实际采集土壤样品19471个(不含5162个土壤平行样),采集地下水样品3148个(不含1928个地下水平行样),如期完成了工作任务。污染捕获率达70%以上,居全国前列。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擦亮了“湖北地质”品牌,获得生态环境系统政府部门的认可,地质工作领域实现向环保领域的拓展深度拓展,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4.png采集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最后一个地下水样


七、推进数字地质建设,局大数据平台初步上线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从2017年以来,在省地质局的直接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启动了湖北省地质局地质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搭建了湖北省地质局地质大数据中心及信息服务系统,按照“物理集中、逻辑独立、分类分级分权限管理”的原则,建成了“1+19”模式的数字地质资料中心,上线了包含成果地质资料、核心地质数据库在内的丰富基础地质数据信息产品资源,建设了56个地质数据库、3万多档成果地质资料和7000余个成果资料实体产品,湖北省地质局“第一朵云”横空出世,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地质数据服务体系,在纵向上成功对接国家“地质云”并建成湖北省节点,充分验证了数据高效广泛共享的可行性。地质大数据建设的整体系统工作,推动了全局地质信息化质的跨越,成为地勘能力现代化、地质工作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服务水平升级的有力助推剂,为湖北省地质局地质事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png

安全可控的数字地质资料中心管理系统


八、发挥特色专业优势,服务重大工程和民生保障

 “十三五”期间,全程参与中国地质调查局“一带一路”64个国家/地区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解译工作。主导完成14个国家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调查、重点矿业活动区和重要地质环境区卫星遥感动态观测,编制了“一带一路”不同比例尺的三维遥感影像图,完成14个国家1∶100万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遥感解译,圈定找矿远景区10余处、找矿战略选区6处,有效解决境外地质矿产资料难于获取的难题,为相关基础地质研究和矿产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矿产资源成矿带成矿理论对比和找矿勘查,提供基础图件和技术保障。服务省应急管理厅森林防火监测,运用静止、极轨卫星数据组合,建立了以10分钟为监测周期的自动化预警平台,实现了可疑火情的自动报送。疫情期间,成功监测到森林火灾10余起,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决策提供了依据。服务地质灾害应急抢险,运用物探、遥感技术手段,结合应急管理具体需求,建立了“两向六定”的地质技术支撑方案。2020717日,通过实施该方案,为恩施州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滑坡预警与处置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还为能源、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压覆矿产资源调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用地预审、物探等前期的地质技术服务工作,为省内郑万铁路、武十铁路、沿江高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等重大建设工程提供了地质解决方案,促进了地质成果的转化应用。

6.jpg

地调院参与恩施马者村堰塞湖险情地质探测工作

九、做好矿政技术支撑,服务自然资源中心工作

 在做好湖北省地质勘查技术服务、湖北省地勘行业通报、地质勘查成果网络直报、湖北省矿产资源年报编制,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基金监管工作的同时,完成了湖北省第三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湖北省地质勘查规划、湖北省“十三五”地质勘查初步设想等规划方案计划编制工作,牵头开展了湖北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实施、矿产地质志编制、找矿战略行动358方案修编等工作。编制的湖北省地质勘查年报及成果通报,通过及时获取并发布地质工作成果信息,为省自然资源厅实施行业监管,合理引导投资方向与勘查布局,提升地质找矿能力,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编制的湖北省矿产资源年报,每年从矿产资源概况、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等7个方面,对全省矿产资源现状及形势开展了分析,为政府部门掌握我省矿情,制定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搭建了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省地质局院士专家工作站、自然资源部“三稀”矿产勘查及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平台有效运行,新获批了湖北省地质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成为了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参与单位,为全院科技项目谋划、科技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保障。发挥期刊学术交流平台作用,紧跟业务发展趋势,及时变更了业务范围,围绕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油气地质、农业地质、环境地质等10余个栏目,加强组约稿工作,基金论文占比由2016年的17%提高到51%,开辟优质稿件快速发展通道,严格审核程序,出版正刊24期、增刊6期,刊发稿件917篇,举办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3次,发表了一批在行业内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力的原创性文章,2篇论文分别获得第十六届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三等奖。涌现了一批科技研究成果。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局科技27项。特别是牵头承担的湖北省江汉流域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参与单位,在湖北宜昌震旦、寒武、志留系获得多层页岩气重大发现,该项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职工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著作210余篇,出版专著1本,其中,SCI 2篇、EI 11篇、核心37篇。新获发明专利2项,新型实用专利1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1项。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依托科技平台,基本建立了“平台+人才+团队”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技人才成长成材创造了条件。“十三五”期间,2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1人入选中国地调局首批“地质填图图幅科学家”,3人被聘为长江大学校外导师,3人入选局第一批首席专家,8人进入湖北省突发环境应急专家库。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党的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全会吹响了推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奋斗号角,为湖北地质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调院将在省地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成果,转化为地质工作具体行动方案,精心谋划好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好局党委提出的“地质事业立局、地质产业辅局、地质科技强局”体制机制和和重要工作统筹谋划推进机制建设任务,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实施“双轮驱动”、推进“四个转型”的总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党建融合、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四项工作机制”,持续抓好目标推进过程、重点项目过程、外部需求响应、内部问题响应“四个闭环管理”,加力谋划、加紧推进地质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推动工作落实,为湖北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铁铜再创7年以来新高 国际矿产品价格继续上涨

下一篇:敦煌莫高窟遭炸山采石威胁,检察院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