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特提斯洋初始俯冲时限和动力学过程研究新进展
2020-06-15 10:02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尹继元研究员、陈文研究员与合作研究者,针对西昆仑-喀喇昆仑寒武纪原特提斯洋俯冲相关弧岩浆岩开展的研究近日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原特提斯洋俯冲不同阶段的岩浆岩组合和同位素组成变化、初始俯冲时限和方式,限定了从后撤式俯冲转换为前进式俯冲的造山过程和岩浆响应,建立了不同动力学过程与岩浆组合的关联性。


 西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特提斯北缘,是中亚和特提斯域之间的重要构造连接带。西昆仑古生代的形成与演化与原特提斯洋俯冲和闭合密切相关,因此,研究西昆仑早古生代的岩浆记录对限定原特提斯洋的初始俯冲时限和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


前进式和后撤式俯冲模型图

 此次研究确定了大洋俯冲过程中不同阶段(前进式和后撤式俯冲)岩浆组合与时空分布。早期甜水海地块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533~530Ma,是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南向俯冲最早的岩浆记录,表明原特提斯洋初始俯冲发生在533Ma以前。研究结果表明,期间有地幔物质加入,加入量达22%;其弧岩浆沿北东向(海沟方向)不断变年轻,而同时期花岗质岩墙和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反映出拉张、伸展背景。


 研究还提出,上述岩石组合及时空分布特征为原特提斯洋板片北向后撤过程的产物。514Ma以后,岩浆活动减弱,具有高Sr/Y比值和高Sr含量;低Yb、Y、Cr和Ni含量的闪长岩来源于加厚下地壳的深熔作用;最富集Sr-Nd-Hf-O同位素的I型花岗岩则来自西昆仑古老基底的部分熔融。这些是原特提斯洋前进式俯冲过程促使地壳加厚的结果。


上一篇: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新的热河鸟类

下一篇:重庆成功预警两处岩溶地面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