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最浅干热岩在京津冀地区被发现
2019-07-03 09:26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最近,由河北省田地质局组织、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地质队施工的河北省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科学探测孔在3965米深处钻获了温度为150℃的干热岩。这是目前京津冀地区钻获埋藏最浅的干热岩资源,一个储量大、温度高、埋藏浅的地热能源储备宝库就此揭开面纱!


 6月30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在石家庄召开成果发布会,向媒体和社会公众发布了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阶段成果。与会专家认为,该成果对于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将发挥积极的支撑作用,对于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干热岩勘查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河北省唐山市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科学探测孔施工现场


“来自地球母亲的温暖”


 干热岩是一种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具有资源量大、零排放、安全性好、利用率高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发电、供暖等。


 众所周知,我们脚下的地球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地球通过火山、地震、地热等方式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内部能量。干热岩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是一种不含水或蒸气、埋深为3-10千米、温度为150-650℃的致密热岩体。通俗来讲,干热岩资源就是存在于岩石中的热量,被誉为“来自地球母亲的温暖”。在地下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后,这样的高温岩体无处不在,可以说干热岩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由于技术和手段等限制,能被人类所勘查及开发利用的干热岩资源主要集中在埋深较浅、温度较高、有开发经济价值的地下热岩体。


 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的原理是通过深井将高压水注入地下3000-6000米的岩层,使其渗透进入岩层的缝隙并吸收地热能量。此后,通过另一口专用深井,将岩石裂隙中的高温通过水、汽提取到地面,通过热交换及地面循环装置用于发电、供暖等综合利用。尾水通过回灌井再次注入到地下干热岩体中,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在发布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研究员、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王贵玲介绍,保守估计,地壳中干热岩所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球所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所蕴藏能量的30倍。


京津冀干热岩勘查重大突破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积极推动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助力美丽河北建设,自2018年起,在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的组织下,该局第二地质队在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开展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工作,完成了深度达4002.74米的科学探测孔。通过勘查,首次探获该区域深部地层、干热岩储层及地温资料,并在3965米深处钻获温度为150℃的干热岩,为该区域深部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依据。


 勘查结果显示,该区域4000米、5000米深度,地温高于150℃干热岩所分布的面积分别达到80平方千米和500平方千米以上。4000米深度以浅,初步评估干热岩远景资源量约28亿吨(折合成标准煤)。5000米深度以浅,初步预测干热岩远景资源量约228亿吨(折合成标准煤)。


 专家认为,该区域干热岩资源储量大、温度高、埋藏浅,是京津冀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也是环渤海地区良好的地热能源储备基地。


前景广阔 意义重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干热岩作为极具开发前景的战略性清洁能源,经过人们4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商业开发前景广阔。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张贵双介绍,该项目钻获的干热岩资源可直接应用于发电、供暖、种养植、旅游休闲等,实现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利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大力开发利用干热岩资源,对于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对记者表示。


 此前,我国在青海等西部地区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干热岩资源。不同于这些地区,唐山马头营凸起区干热岩科学探测孔地处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位置、河北沿海经济带中心区域,产业基础雄厚,经济较为发达。在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认为:“今后如在该区域进行干热岩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具有资源优势外,还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需求优势,必将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悉,下一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计划依托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地热资源勘查工作阶段成果,建设环渤海(唐山海港)干热岩开发研究示范基地,开展干热岩资源开发理论与勘查技术体系研究,为今后该区域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干热岩资源开发利用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国样板。”河北省煤田地质局局长王大虎表示。

上一篇:地球的核心是由什么组成的?它到底有多热?又有多厚呢?

下一篇:沃尔夫登皮克特山深度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