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
2016-04-03 22:33 来源:网络 编辑:矿材网

师昌绪 


一、生平及贡献

师昌绪,男,国家自然科学基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011月出生,19786月入党,研究生学历。

1920年 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小学毕业于徐水县徐水小学

1941~1945年 在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5~1947年 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任甲种实习员、工务员

1947~1948年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铸造所任业务秘书、助理工程师

1948~1949年 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0~1952年 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1952~1955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助理研究员

1955~1986年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兼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

1986~1991年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2014 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2014年11月10日在京逝世,享年96

师昌绪的卓越贡献有:

       1.研制出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合金及部件

  2.开发出新型高合金钢,在不同领域获得了应用

  3.引领并推动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4.为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决策及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故事

1.战乱中学会容忍勤奋

                             战乱中学会容忍勤奋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保定的农村,家有40口人,是五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是个进士,是那一带的义和团首领,后来被八国联军杀害了。这也算是爱国情绪的起源吧。在这个家庭以维持大家庭为先,要有包容心。大家相处得还是比较好的,骡马成群。

  小时候的师昌绪是最没出息的,上小学还受气。上模范小学的时候,谁桌子底下有纸团,全教室你都得扫。当时他是从乡村到城里的,还有同学故意扔纸团,还被罚扫整个教室。师昌绪从来没反抗过,你吵不过他们,何必去惹这个气?他功课最好,老师老表扬,那些学生也就不欺负他了。这是赢得大家的最好办法。这就是他的人生哲学,包容性比较强。每个人都有他为人的道理,应该看到每一个人的长处。 

  19319·18事件爆发,中国北方的战乱也很多。那时候就使他建立了这样的人生观——中国必须要强盛,否则人民不聊生。后来到了抗战时期,他们五六个弟兄逃到南方。中学里全是逃难的人,一唱《他的家在松花江上》,全堂痛哭。

  本来从保定师范出来要教小学。国民政府教育部突然通知,说如果不想教书,可以转入同等学历的专科学校或者高中,所以他就转到高中了。后来他被保送到西北师范学院,半年后又被保送到西南联大电机系。但因为那时候穷,他就考了国立西北工学院。他那时候有一个实业救国的思想,而采矿冶金是最直接的,所以他就进了矿冶系。

保定师范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它是华北最进步的一个学校,提倡“三杆主义”,就是笔杆、枪杆、锄杆。在保定师范那三年,他的性格改变得最厉害。因为他家是地主家庭,从小不用劳动。保定师范实际上是一种劳动生产教育,国民党政府的本意是想让学生没力量去闹学潮,但是对学生是很好的训练,使他更勤奋。

2.坚持回国有惊无险

                        坚持回国有惊无险 


  内战期间,他跑到北平。他一看北平乱的不得了,就决定出国,在美国呆了七年。1950年爆发朝鲜战争,当时他们五千名中国留学生的护照都被吊销了。1952年他念完博士以后,就到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三年工作。在这三年里,他一半时间做研究工作,一半时间进行回国斗争。给周总理写信,给美国群众写写信,控诉艾森豪威尔阻碍中国学生回国,他都参与了。他的宿舍有一台滚筒油印机,好几千封信都是在他宿舍印的。他还是到纽约去发的,因为他们不敢在波斯顿发。他带着两大皮箱的信,一上车就有列车员就问他,你为什么要回国啊?他很镇静地说,中国人讲究孝道,所以他要回国。后来他才知道那一天波斯顿的《基督教箴言报》登出了他的大照片,那个列车员就把他对上号了。这也是个风险,好在有惊无险。

  那时候香港还有英国统治下,他上大陆是被警察监视到罗湖的。到了郑州,接待他的是穿孝的嫂子和三个侄子。原来就是他登上船的那天,他妈妈就去世了。

  师昌绪回国以后被分在中国科学院。严济慈主任说,搞合金钢有两个地方可选,一个是中央研究院留在上海的研究所,一个是新成立的沈阳金属研究所。他适应性很强,哪需要他上哪。后来沈阳的党委书记就把他调到沈阳了。

  师昌绪认为现在教育的缺陷就是不讲历史。中国受欺负他不知道,光想美国有怎么好。中国必须要强盛,这个理念形成了他的人生观。麻省理工是全世界最好的工科学校。教授问他为什么要回家。他说,他是中国人,在美国像他这样的人有的是,而中国缺他这样的人。第二个理由才是父母。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也许是出于私心就做过头了。既然现在大家都平和了,还是和常人一样对待。他的心态就是,不攀比、不害人、随遇而安。

3.工作成功第一靠胆识

                       工作成功第一靠胆识 


  师昌绪获得的最高科技大奖,奖金是500万。他都交给金属所了。这个钱政府有规定,其中450万用来搞研究,50万归个人。这是集体的工作,干脆都给所里设一个奖学金。这次得奖说的最多的,叫“空心涡轮叶片”。当时他们新的前进机设计好了,但没有发动机。铸造专家荣科就提出来搞空心叶片。因为衡量发动机的先进与否,主要是看燃烧温度。燃烧温度越高,发动机就越先进。空心叶片里头有窟窿眼,空气通过的同时把热量带走,叶片温度就会下降。他们的空心叶片做出来以后,试飞非常好。

       1963年他到英国访问的时候,空客发动机的总设计师跟他说,铸造不能做叶片,因为它有缺陷且不稳定,所以英国人做了八年也不敢用。80年代初,荣科领着他到他们航空发动机场参观。他看见他们的铸造空心涡轮叶片说:“他看到你们的成就,就没白来中国一趟。”从此他也敢用铸造叶片了,苏联紧接着也用了。现在的发动机和工业燃气轮机,都是用的铸造叶片来。你想工作成功要有三点:第一靠胆识,胆识就是基于知识、经验和预测;第二靠胆量,要敢于承担;第三要靠责任心。具备这三个条件你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师昌绪还是中国工程院的倡导者之一。过去科学院的地位很高,但是他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是主体。要想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应该成立一个中国工程院。他们从1981年就开始倡导,1992年他们6个人给中央写信,最后得到批准。中国工程院真正成立是1994年,那时候他已经74岁了。

  师昌绪的老伴心态也比较好,她也没抱怨过。人活一辈子要心态平衡,随遇而安。成功的几个因素,第一是竖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样你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第二是为人要海纳百川,学会容忍别人,看到别人的长处;第三要勤奋,洗碗做饭他都会做;第四就是机遇。

4.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


       新中国诞生时,师昌绪正在美国留学。怀着以科学报效祖国的愿望,他在密苏里大学攻读了硕士学位,在欧特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任研究员时,与著名金属学家柯恩教授一起工作。他从事硅在超高强度钢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多想把这些成果早日带回祖国啊!
       但那时,他已失去了返回祖国的自由。美国明确宣布:在美国从事理工科学习与研究的中国人一律不许离开美国。师昌绪和钱学森等35人被列入这个名单,一旦他们想离开等待他们的是判刑和巨额罚金。
       争!争取回国自由!他和李恒德等26名中国学生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维尔要求回国;他一个人辗转来到华盛顿,请印度驻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将他们要求回国的信件转交给参加日内瓦谈判的周总理;他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凑了53美元买了一台旧油印机自己刻印传单,一夜间印了3000份向美国公众散发,求得同情与支持……
      不屈不挠的奋争终于见到曙光,由于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义正严辞的要求,使美国当局为他和同学们的归国护照签证了。
       当他在旧金山登上克里夫兰号轮船甲板时,他热泪盈眶—“祖国,我将要为你的繁荣富强服务了!

5.平易可亲的“好好先生”


                                平易可亲的“好好先生” 


       1955年师昌绪归国后即来到沈阳金属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以后又长期担任研究所所长。但在研究所上上下下,都感到他既无当领导的“架子”,也没有某些读书人的“清高”。他待人和蔼可亲,有口皆碑。人们背地都称他是“好好先生”。所里不论是研究员、工人、研究生,他都能叫出名字。就连研究所看门的老师傅都能与他称兄道弟,夏日傍晚常在路边与他“将上一军”。
       接手师昌绪担任所长的李依依院士回忆说:“1964年我担任师先生研究室的学术秘书,刚开始挺拘谨的,后来发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他非常尊重别人,从不把自己摆得很高。”
       平易近人的师昌绪爱同人聊天,“爱管闲事”。在金属所他家到科研大楼只有一二百米的距离,5分钟的路程他却经常要走半小时,因为一路总是有人找他聊天,他也总是通过聊天了解情况,帮助人们排忧解难。
       一位从山西来所进修的研究生,期满后急着回山西工作。他发现这青年人潜质不错,就劝他选好课题继续深造,还送他一支金笔说:“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今年77岁的朱耀宵是师昌绪带的第一批学生,他在进行一个研究项目时遇到些难题,师昌绪全力支持他深入下去,直到开发出一种使用温度更高和耐热、耐腐蚀性能更好的镍基铸造高温合金。朱耀宵常发自肺腑地对人说:“师先生古道热肠,是位有爱心的好老师!
       师昌绪始终关爱他曾工作过的沈阳金属研究所这个科技团队。2004年他获得“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他将50万元奖金捐赠给金属研究所用以奖励研究人员,金属研究所用这笔钱设立了“师昌绪奖学金”,如今已奖励30名因综合表现出色的研究生……。

6.永远乐观的“心里美”


                       永远乐观的“心里美”


       师昌绪年逾九旬,仍担任着国家自然基金委特邀顾问和沈阳金属研究所的名誉所长。他虽然已经秃顶,但精神仍很健旺,仍很乐观。每天早8时从家里出发,步行上班,9时准时到办公室,坚持8小时工作。接待科技咨询,研究科技对策,为科研著作写序、题词,应接不暇。有时还要出差,到外地开会,指导工作。仅2010年他就出了十次差,南到广州,北到满洲里,长途跋涉,乐此不疲。
       师昌绪为啥这般长寿,这般健旺?熟悉他的人都说:老人家“心里美”。说起这“心里美”还有个小故事。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恢复工作后要把生产搞上去,搁置近十年未能投产的空心叶片批量生产问题需要解决,师昌绪和中年研究人员赵惠田组成工作组来到西南三线航空工业基地。条件艰苦,一日三餐,吃地瓜干、包米米查、籼米混合饭,喝南瓜汤。住的地方没有电灯没有厕所。师昌绪和工作组克服重重困难,把任务完成了。回到北京住进招待所,吃“心里美”萝卜都觉得格外香甜。他们吃“心里美”这一幕被一位青年研究人员看到了,从此常说“师先生真是心里美。”
       说师昌绪“心里美”,其实是赞誉师昌绪的心态好,不管在什么境遇中有个乐观的心态,不论工作多紧张,压力有多大,他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曾问过师昌绪有什么长寿秘诀,他坦言相告:其实我有一大堆病,每天要吃一大堆药,不过我精神状态好,不在乎,不然早躺下了……
      师昌绪老伴郭蕴宜也是原沈阳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老两口相依相伴早过了金婚之年。他们的儿子、儿媳、孙子都在美国定居了,他们属于空巢老人,但他们都喜欢自己做饭做家务,洗衣服,不雇人。这在老两口都是八九十岁的家庭中也是少见的。
       看到二老精神健旺,学生们都很高兴,在师昌绪90大寿时,送他的一副寿联:“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
       师昌绪与郭蕴宜二老的自我感觉也很好,不久前他们合写一首长诗《寻梦》,诗中有句云:“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字里行间闪灼着他们愿继续为祖国科研事业奉献的真情实意。

 

上一篇:翁文灏

下一篇:徐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