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一瞥
地质艺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残残戚戚。
寒武海洋,藻礁周边,奇虾独恋礁体;
饥肠辘辘,要把食物找寻。
三叶虫小,乱石藏身,躲闭天敌袭击;
昆明鱼儿,水中嬉戏,只能望梅止渴;
豌足动物,紧闭盔甲,海底滚动觅食;
抚仙湖虫,泥里游弋,奇虾望泥莫及。
生老病死,自然常规,水中腐尸常存;
奇虾喜,从此腐食为依。
石炭纪巨虫-生活在富氧时代
或许我们内心一直隐藏着对巨型虫子的莫名恐惧,所以才有了许多关于巨型昆虫的恐怖电影。其实“巨虫”并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在地球历史上还真的有过一个巨虫时代,这就是距今3.55亿年~2.95亿年前的石炭纪。
自从5.3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到石炭纪的时候,已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元。之所以叫“石炭纪”这个名字,是因为全球至少有一半的煤炭储量,都出自这个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中—石炭纪的陆地植物生长繁茂,大量植物遗骸深埋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变成了黝黑的煤炭。中国山西的某些煤层厚度超过120米,这需要至少2500米厚的植物遗骸堆积。
在石炭纪开始时,陆地植物正从海边向内陆挺进,但主要是节蕨类、石松类这样比较原始的植物类群,最高也不过几米。受益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植物们迅速演化,有些石松类能长到 20~40米高,成为地球上第一批真正的大树。更适应陆地环境的真蕨类、种子蕨类植物,也在石炭纪中晚期出现。
有了铺天盖地的绿色植物,石炭纪的动物们也在演化出新花样。在上一个纪元—泥盆纪扩张到淡水中的鱼类,有部分成员把鱼鳍变成了四肢,能够爬上岸边,用“肺”这个新器官在陆地上呼吸空气,成为全新的两栖动物。但两栖动物的卵和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成体也需要保持体表湿润,因此仍无法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就在它们徘徊于水陆之间时,陆地已被一类长有坚硬外壳和许多条腿的动物霸占,这就是包括昆虫、蝎子、蜘蛛在内的节肢动物。
石炭纪的典型巨虫
石炭纪有个别名叫“巨虫时代”,因为当时大气含氧量很高,虫子长得特别大。下面介绍几种著名的节肢动物:
1、巨型蜘蛛
巨型蜘蛛属于中突蛛亚目。有人头般大小。它住在自己的洞穴里,用蜘蛛丝探测外面的动静。
2、最早的飞行霸王
以优美的飞行身姿、凶猛的捕食习性闻名的蜻蜓,在英语中被称作“dragonfly”—龙之飞虫。蜻蜓拥有昆虫中最发达的视力,却是一类古老的昆虫,不能折叠的翅膀就是一种原始特征。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晚期,还曾有过一种更具“龙威”的蜻蜓-巨脉蜻蜓。它们和今天的蜻蜓一样有细长的身体、巨大的复眼和两对透明翅膀,但身体大小可是天差地别:巨脉蜻蜓翅膀展开足有75厘米宽,几乎跟喜鹊一样大。
3、巨型马陆
巨型马陆属于多足纲,有大约3米长,身披坚硬的盔甲,长有锋利的大颚。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节肢动物。
那么,石炭纪为什么会出现巨型昆虫呢?原来,石炭纪时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比现在的21%要高很多。许多节肢动物是通过遍布它们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而不是通过血液间接吸收氧气,所以高氧气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方向进化。现在大气中氧气含量只有21%,所以无法进化出巨型昆虫。如果巨型昆虫现在存在,对人类肯定是有影响的,那么大的昆虫,吃的就不再是庄稼了,说不定会吃动物,甚至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