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二(10月18日),一周前刚斥资近40亿在山东莱州收购金矿的紫金矿业,再次出手,买下了南美最大在产金矿之一。
这不是紫金矿业的第一次,也不是中国老板海外买矿的第一次。
中国老板们的足迹遍布海外,从金银这类贵金属,再到锂钴镍等稀有金属均有涉及。
只是,动辄几十上百亿的矿,做出买卖决定并非易事。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政治风险增加的阶段,三林更愿意将这种“买买买”行为,理解为不确定中寻求确定性的“无奈举措”。
中企怎么都盯上了矿石?
紫金矿业10月18日晚公告表示,公司将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收购的方式,间接持有苏里南Rosebel金矿项目(南美洲最大的在产金矿之一)。该收购出资金额达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59亿元。
自去年10月开始,紫金矿业开启“买买买”模式,近一年至少6次出手收购矿山及相关资产,包括金矿、锂矿等项目。
最近一次的收购新闻,是一周前(10月11日)斥约40亿元,收购位于山东省莱州市的三山岛北部海域金矿,该金矿为近年国内最大金矿,保有金资源量562.37吨。
紫金矿业作为资源型企业,买矿这件事并不稀奇。
新奇的是除了国内矿业巨头,踏入这轮买矿热潮的,还包括新能源行业上游厂商、车企、中大型制造业和基建国企,比如盯着锂矿的车企和电池供应商,比如盯着钾盐的制造业厂商。
企业争先恐后挤进买矿热潮,这是想赚钱就买矿的节奏?
紫金矿业,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324.57亿元,同比增长20.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6.3亿元,同比增长89.95%,其中铜金矿产业务对于公司业绩增幅的贡献较大。
看起来,资源型企业的确是赚钱。
但对于一些制造企业来说,却没那么容易,一些企业买矿,也许并非出于短线盈利考量,而更像是基于长远发展的“无奈之举”。
囿于矿石种类繁多,买矿的企业虽不很多但也绝谈不上少,因此,下文我们不妨聚焦代表矿产和企业,来看看为什么国内老板们都瞄上了矿产,就从新能源车开始。
新能源车企,买矿“小能手”
要是问新能源车企,他们买矿赚到钱了没,车企老板多半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诉说买矿非投资,无非是希望在锂价飙升时多点底气。
7月举行的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表示:“动力电池成本太高了,我们都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广汽要自己造电池。”
这边广汽为代表的整车制造商不满,宁德时代看起来也很“委屈”,电池价格也不是我们想涨,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我们自己也hold不住成本啊。
的确,以锂为代表的稀有金属价格,近两年呈现节节飙升趋势,汽车动力电池的供应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
今年上半年,锂价疯涨。
上海钢联10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上涨0.25万元/吨至52万元/吨,现货最高价已经达到53万元/吨,而去年年初的价格才6.8万元/吨。短短一年多翻了近10倍,不得不让人咋舌。
锂价飙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锂资源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全球锂资源储量中,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排前三,人称南美“锂三角”,我国锂资源储量150万吨,有盐湖(青海、西藏)、锂辉石(四川)、锂云母(江西宜春)。
但显然,我国的锂资源供应还不够,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锂原料对外依存度为65%左右,可以说绝大部分依赖国外资源。
这一需求还有扩大的趋势。
据国际能源署资料,为了满足各国2030年脱碳和电动车普及计划的需求,全球还需要开采60座锂矿。兴业证券电新团队预测,预计2022年至2025年全球锂盐需求量分别为76.76万吨LCE、104.01万吨LCE、139.48万吨LCE和181.22万吨LCE。
买自己的矿,让别人无矿可买,车企为了未来短期内的供应,不得不成了这场锂资源争夺战的先投选手。
只要提前买矿,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了主动权,不让上游原材料厂商牵着鼻子走。
但这是车企下场买矿的唯一目的吗?
不见得。
从业绩来看,控制电池成本只是部分原因,车企买矿更深的原因可能是:新能源车企们在cover成本提升利润,已经很难找到其他办法。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降幅达到了25.5%,同期营收仅下降4%,企业卖的越多,亏得越多。
今年上半年,蔚来和小鹏汽车分别亏损45.7亿元和44亿元,相比去年进一步扩大。
理想汽车被认为是最有望实现盈利的,去年四季度实现单季2.96亿元的净利润,不过今年再度亏损6.52亿元。
这是净利,再看毛利。
今年一季度蔚来汽车毛利率仅18.1%,环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8个百分点;小鹏一季度整车毛利也仅10.4%,环比去年四季度降低了0.5个百分点。理想汽车没降,但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这其中固然有上半年全国汽车中心——上海停摆的原因,但从往年的表现来看,亏损问题一直是新能源车企的顽疾。
在汽车产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车企一边造车一边还要去挖矿,这种现象从未出现过。这是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才发生的新现象。
这里三林援引一位行业人士的观点,颇值得深思:「“这反映出汽车产业链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电动汽车时代,车企在产业链中的主导权遭到动摇。电动汽车带来了动力能源的转变,整车制造环节的价值大大降低,不再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整车的价值被稀释,制造商难以拿到利润大头,情况迟迟得不到改变,压缩成本重头戏——电池,拿回主动权和定价权,就成为车企解决燃眉之急的一个出路。
进入市场前期可以不太在意盈利,但前期海量投入却没能换来后期的业绩增长,销量起来了账面表现依旧不佳,对于新势力来说,很容易受到资本和市场的双重质疑。
毕竟,在供应链整合和成本控制上的能力,是车企的护城河,判断车企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指标。
买矿,看起来豪横,可能也只是车企“不得已而行之”的办法。
想赚钱,就买矿?
车企这个案例太过典型,其他行业的巨头买矿,理由不尽相同,但逻辑却可能跟车企相通:
压力之下,要想市场和资本面表现过得去,努力降本增效不失为一个解决办法。
但车企买矿的举措毕竟还不是常态,短期难见盈利。
相较于车企和电池制造商,能源型企业的出手速度就称得上毫不犹豫,架势足,势头猛,比如锂业双雄——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
对于原材料上游企业来说,买矿这事儿是日常,基本也赚钱(可能还赚翻了)。
今年上半年,赣锋锂业营收为144.44亿元,同比增长255.38%;归母净利润72.54亿元,同比增长412.02%。
天齐锂业同样夸张,今年上半年营收143亿,同比巨增508%;扣非净利润93亿,同比巨增47868%,在营收不敌赣锋锂业的情况下,扣非净利润规模却一举反超。
图片来源:赣锋锂业官网
对于能源型企业来说,买矿赚没赚钱,答案一目了然。
但买矿这件事,无论是对于能源型企业,还是汽车和电池生产商这类制造型企业,都不是一件没有风险的事情。
我们在上文说到了车企买矿这件事,是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买矿,有助于提升其在上游供应链的话语权。
毕竟,锂矿目前的投产速度明显落后于电池厂商、整车厂商的投产速度,出现经常性缺口现象,且缺口期可能会很长。
所以,短期来看,买矿这件事没毛病。
那么,长期呢?
锂电池发展得这么好,一方面囿于其本身的性能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市场能够供应上,特别是矿石提锂,开采速度快,容易上产能。
但是,目前车企的买矿项目很多都是盐湖开采,相较于矿石提锂,盐湖提锂周期更长。
根据国际能源署2021年统计,南美盐湖从发现到投产平均用时7年,澳大利亚锂辉石矿山从发现到投产平均用时4年。
4-7年的时间周期不算短,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锂电池看似确定性很好,但三林以为,市场瞬息万变,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我们很难预测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市场将是如何风云变幻。
锂矿的用途不止新能源汽车,资源型企业买矿确定性相对较高。但对于车企来说,我们别忘了,对手还有很多。
氢燃料电池正在抓紧研制中,氢能这一绿色能源正在逐渐成为政策利好的重点项目。
太阳能动力汽车更是在抓紧落地。就在上个月,全球首台太阳能电动车——Sono Motors太阳能电动汽车推出,预计2023年投产,目前订单已超2万台,目标是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交付。(戳标题阅读太阳能汽车主题文章《新能源车,卷到太阳能》)。
这是对车企来说,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对于能源型企业来说,屯锂这件事也不是没有风险。
从全球锂资源储量来看,应该是不缺。
目前会短缺,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大部分锂资源集中在海外,而国外企业对锂资源的主要供应方——新能源车的火爆程度,了解还不够,扩产速度没跟上。
但供需关系由总供给量决定,一旦产能释放出来,供需也将逐渐走向平衡。这也是国内锂业龙头成绩受到市场质疑的原因——业绩难以持续。
不过从公开讲话来看,企业似乎也有预期。
对于企业,未来总是不确定的,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唯一正确的事,这才是考验企业眼光和前瞻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