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矿物及矿物学
第一节 矿物及矿物学概述
一、矿物及矿物学的概念
1.矿物
矿物概念的形成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采矿生产和科学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时候,人们将由矿山采掘出来且未经提炼加工的金属或非金属的天然石块,即岩石和矿石称为矿物。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深入,人们发现天然产出的石块并非均一的物体。经过长期的科学观察和思索,人们才逐渐将矿物、岩石和矿石,这些既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物质区分开来,建立起比较科学的矿物和岩石概念。
现代对矿物的一般定义是: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包括宇宙天体作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相对稳定的天然结晶态单质或化合物,它们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
由上述定义可知,首先矿物必须是天然产出,主要是地质作用的产物。有时为了强调来源,将来自月岩和其他星球天体的陨石矿物特称为月岩矿物和陨石矿物,或统称为宇宙矿物;对于那些在实验室或工厂里由人工合成制备,但与相应的天然矿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方面特性的产物,则称为人造矿物或合成矿物,如人造金刚石、合成水晶等。
其次,矿物具有相对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内部晶体结构,从而也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借此我们可以鉴别不同的矿物种属。至于天然产出的液体(自然汞除外)和气体(如天然气等),它们属于自然资源,不属于矿物的范畴。
任何一种矿物都只是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方能得以保存,但它们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当矿物所处的外界条件改变至超出矿物的稳定范围时,该矿物即会变化成在新条件下稳定的其他矿物,如黄铜矿(CuFeS2)在地表风化条件下氧化后将分解形成褐铁矿;氧化分解后的黄铜矿在碳酸盐溶液的作用下,也可形成孔雀石、蓝铜矿等矿物。
由于形成环境的复杂性,矿物的成分、结构、形态及性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闪锌矿由于形成条件不同,其成分、形态和物理性质往往会有一定的差异,而这些特征常可作为反映矿物成因的标志。
矿物是岩石和矿石的基本组成单位。例如,花岗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铅锌矿石则是由方铅矿和闪锌矿等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