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岩石组成和结构鉴定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岩相学发展简史
岩石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物质对象,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主要物质。人类对岩石的观察和记录,最早可追朔到古罗马时期,中国战国时候的《山海经》就有矿物和岩石的简单命名记录。但真正的岩石学的出现,是在文艺复兴之后,工业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大发展所推动而产生的。
早期的地质学家,仅仅凭借着肉眼和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对岩石进行研究,观察其矿物组成和结构,加以分类,并推测其成因。这种分类和研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地质学史上第一次大争论,霍顿的火成论和沃纳的水成论水火不容的争论,就是围绕着岩石是由岩浆而成的还是水中沉积而成的展开的,在现在看来,这只是地质学上的常识。
1827年,苏格兰地质学家威廉.尼科尔发明了偏光显微镜和薄片制作法,英国地质学家克利夫顿索比将其应用到岩石研究中。至此,岩石学做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才正式形成。将岩石磨制成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用透射光观察研究其矿物成分和结构,进行系统的记录、分类、命名,这种方法吸引了当时的许多学者,它对地质学的贡献,可与人体解剖学对现代医学的贡献相媲美。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泽克尔和海德堡大学的罗森布施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泽克尔的《岩石学手册》、《矿物和岩石的显微镜鉴定》,罗森布施的《岩石主要矿物的物理性质》成为岩石学的权威著作,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进行描述,分类、命名,称为岩类学(岩相学);进一步探讨其成因,称为岩理学。十九世纪是岩相学的全盛时期,泽克尔、罗森布施及其一大批追随者进行的都是岩相学的研究,使人类对于地球表层物质有了系统、科学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其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测试技术、研究方法、学术理论不断被引进岩石学研究领域,但是,以偏光显微镜为基本工具,以矿物光性特征为鉴定依据的岩石薄片鉴定仍然是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手段,也是每个地球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