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北缘(一)——大地的眼睛
2016-12-20 16:34 来源:矿材网 编辑:矿材网


 雄鹰翱翔是长天的声音,

 岩洞沉默如大山的肺腑,

 而散落的湖泊,才是大地的眼睛。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这句话大概是以前从普里什文(苏联)的《林中水滴》看来的,大意讲森林深处隐藏着一个个湖泊,它们会消失也可能会回来。而我第一次见到配得上如此评价的湖泊,还是在上一个冬天的青海。

 那一天格尔木下雪,可路过大名鼎鼎的察尔汗“万丈盐桥”时,只见寸草不生的黑土,没有雪,随处可见盐厂开挖的沟中渗出卤水凝成白花花的盐晶,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矿山公园”。接下来的路边过渡为泛满白色盐碱的稀疏草滩,然后就成了戈壁。无云的蓝天下,在瀚海里的童山上顶着风一起完成工作还是要费点儿劲的,好在入目皆苍茫广阔,更兼同伴善良吃苦。从四围山脚下的洪积荒滩渐渐延伸到盆地深处,有草被逐渐长起来,最后就会聚水成湖,从山顶望去明亮好看——那便是柴达木的小柴旦湖了。 -

 下午返回时跑到湖边的一个自流井口,结冰的芦苇滩上有放牧的骆驼,它们的眼睛看过来总是很和善;开车的何师傅说,他们小时候喜欢骑着骆驼在软地上跑,舒服的很。更远处,羊群正散漫地往湖边凑过去饮水。等我们绕到真正的湖边,满眼根本装不下的是碧蓝的湖水倒映着近处的苍峦与远处的雪坡,还有天上的白云与脚边的盐晶。嘿,那湖边原来不是雪,一层层的都是盐粒,白花花地耀眼着,近岸处湖水里五颜六色的卵石间也是初凝的团状盐花,纯净不染一点灰尘。这样的湖,只能让人对大地心生敬仰! 

 听说湖里有鱼,对岸还有季节性的几户渔民,说明眼前这个盐湖还没有老!内陆湖泊是有鲜明的生命周期的,例如其结晶演化序列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是一点点地浓缩、干涸。眼睛既然会老,那么大地也会老吧?听说中科院的学者近年来很是擅长通过提取天然湖泊中的沉积岩芯来对比分析气候环境变迁,可见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它会如实记录曾经见证的沧桑吧!只不过,这个过程中泪水会越来越酸涩,而记忆的代价就是身躯的消逝。   

           

柴达木

 何师傅在本地农场长大,于格尔木成家,还开个修理厂,是位精干的小伙子,可是他说在这里找媳妇还是难,也时常为生活苦恼,我想主要是因为以往的偏远艰苦吧。过去马家军控制青海,虽负起守土之责,却过分扬回抑藏,令本地深处藏、回、蒙、汉矛盾之漩涡,谈不上有多大发展;建国之后,格尔木成为进藏中途最重要的兵站,像何师傅父母一辈,就有了屯田卫边意味的悲壮奉献。

 但我相信,他们不会延续“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奈,因为在他们开拓的基础上,除了新添“天路”、第一大钾盐厂、为奥运而开采的昆仑玉矿以及种种知名特产,还将会建设青新铁路和高速公路等等,加上北通祁连敦煌,能把这地处中国大陆腹心的土地变成真正的内陆战略枢纽——那时的格尔木一定是气象更新、益结良缘。 -

 离开青海的时候,慕名去了一趟塔尔寺,寺中占地很大却没有轴线,全靠导游带着走。这里是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文殊、观音菩萨都有善、恶两像,而且是宝剑与经书的双持,这在汉地是难得见到的,莫非汉传大乘只会教给人向善却不明恶么?或者另立四天王像籍以凶相呵吓?只持经书不拿宝剑的求佛之路,难道挡的过邪魔侵扰、护的住人间良善么?抗日战争的照片里,如此反例太多了! -

 在这里,塔尔寺的护法神(唯一女像)由最初美丽而害人到选择了丑陋的面目而助人的形象,难道不是更接近世间的真实么?人在善恶美丑之间,太容易着相,而这里的佛像才更接近人心的本质吧! -

 寺里要钱的老年妇女及儿童甚多,很是不好打发。到最后有一个孩子追着我时因为已没有零钱没给他,可是一转眼我却看到了他清亮带着难过的双眼,也许他是那种少数真的需要的人?我不知道,后悔没有抱他起来问问,可当时我只是躲闪,想想原来自己不过是个自利计较的世故人罢了!枉对了这双眼睛…… -

 很想念青海,那里的高原戈壁上有天下最宽广的路,还有世间难觅的清亮眼睛。 -


 青海路


上一篇:南望山下忆地大,还似少年游!

下一篇:青藏北缘(二)——去时雪满天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