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人文地质
  • >
  • 记谢学锦院士诞辰95周年——我心中的谢学锦院士
记谢学锦院士诞辰95周年——我心中的谢学锦院士
2018-05-25 09:48 来源:中国矿业报 编辑:矿材网

 2018年5月21日,是谢学锦院士诞辰95周年的日子。谢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斯人已去音容在,风范长存昭后人。


 谢老师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科学事业,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应用地球化学研究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他的一生是开拓创新的一生,是殚精竭虑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


 在谢老师去世前的8年时间里,笔者有幸与他近距离接触,协助他做了一些工作。8年间,谢老师的谆谆教诲使笔者受益匪浅。谢老师始终将个人进步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追求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中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厚积薄发 博学多才


 谢老师出生在一个学术氛围和艺术氛围十分深厚的家庭,父亲谢家荣是中国地质界的一代宗师、现代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母亲吴镜侬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擅长绘画,爱好音乐。谢老师在中学时就博览群书,不仅读小说,还读诗歌,不仅读中文经典,还读了大量英文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谢老师本来是一个非常羞涩的人,很内向,不爱说话。中学时代接触进步思想之后,他认为,要参加革命就要敢于说话,敢于演讲。在上海中学学习时,他特意买了一本卡耐基关于怎样演讲的书,照着书中所讲,对着镜子练习,最终练就了极佳的演说才能。


谢学锦院士在家中工作时的情景


 谢老师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被推举为浙江大学剧团团长。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各项活动都组织得很好,戏演得也很成功。据他回忆,湄潭校区的好多女同学也加入了剧团。同时,他还组织了诗歌朗诵会、篝火晚会、戏曲讨论会、演讲会等活动,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在重庆大学的日子里,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新民晚报》副刊上开辟了一个名为“时代科学”的专栏,每周一期。他先后发表了一系列科学评论文章,并与人合作翻译发表了一本长篇小说连载《人人可懂的天文学》。谢老师还用“丁迈”这一笔名发表了许多科普短文,诸如《阳光普照》、《洗衣盆里的化学》等。此外,谢老师还用“林野”这一笔名在重庆的报纸上发表过《水车之歌》等文学作品。


 1995年,在为《院士风采》一书题词时,谢老师曾这样写道:“我认为,在少年时代,一个人除学习文化课外,读一些有关历史与文学的书籍,有一个豁达的胸襟与伟大的抱负至为关键,这样可以做到在顺境中不自骄,在逆境中不自馁。”


高风亮节 扶持新人


 谢老师虽然是学科泰斗,但他为人谦和,无论是对自己的学生,还是对来自一线的同志和其他国家的访问学者,始终保持着一颗谦虚好学的心。他总是非常耐心地和大家一起研究讨论问题,有时给予一些指导,有时提出一些建议,丝毫没有学科泰斗的架子。记得他中风后,行动不便,让笔者把他的一个学术报告写成英文,这是笔者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把初稿交给他时心中忐忑不安。谢老师看后很高兴并赞扬了一番,然后才对笔者说:“你下周再来一趟,我要与你仔细讨论一下文中的一段论述。”经过仔细研究,笔者发现文中有一段论述确实有误,主动修改后送给了他。他看后会心一笑,没有再说什么。笔者当时深深领悟了大家的智慧。


 大家都感觉和谢老师在一起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想到哪里,就表达到哪里。在工作中,尤其是学术问题上,对不同的见解、思路和不同的学派,谢老师都可以接受,充分体现了谢老师的宽广胸怀。

1980年谢学锦在物化探所与同事们研究区域化探全国扫面工作部署


 谢老师在推动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与国际交流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经过他的积极争取,1993年第16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在中国召开。改革开放初期,科研人员的外语水平相对薄弱,语言障碍是影响国际交流的重要问题。谢老师曾亲自为许多科研人员修改甚至重写文章,让人感动的是,对那些观点与他不太一致甚至在文革时期对他有过激举动的人,他都一视同仁,耐心地按照要求帮他们把论文修改好。这次国际会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的地位。


 《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战略与战术》是谢老师20余年间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等成果的重要总结。撰写书稿时,不幸恰逢谢老师遭遇车祸,大量编写工作落在了王学求身上。谢老师在病床上对全部书稿进行了通审、补充和修改。待到书稿交付出版社时,出版社因谢老师将王学求的名字置于他名字之前有些顾虑。他在病床上专门致信出版社:“我认为,王学求为此书做出的贡献最大,理应将他的名字放在我的名字之前。另外我已经75岁了,勘查地球化学未来的发展要依靠年轻有为、新崛起的科学家,他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必须对他们的贡献给予恰如其分的尊重与评价,决不能将之抹杀或掩盖……出版社如能接受我的意见,将为扶持年轻的杰出科学家以及加速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榜样与重大贡献。”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门丽雅为此在《光明日报》上著文《经营圣殿》表示:“院士让年轻作者署名在自己之前,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


 正是因为谢老师的坦荡,他身边总聚集着一批批年富力强、奋发上进的中坚力量,推动着我国应用地球化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献身科学 孜孜追求


 新中国刚成立时,谢老师报名参加了西南服务团。后来经深思熟虑,他认为自己更适合搞科学研究,于是找到万里同志要求离开西南服务团。万里同志很开明,批准他离开西南服务团。谢老师认为这是他一生的重要抉择之一,之后他开始在科学研究之路上勇往直前。


 谢老师的科学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中,他从未放弃,一直行进在路上。


 我国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谢老师功不可没。1957年谢老师被错划成右派后,不能做学术报告,他就认真准备好报告,教别人来做;不能带头署名写文章,他就写好文章让别人署名……


 在艰苦的条件下,谢老师从未放弃过他钟爱的事业,他认真阅读了可以找到的所有的关于勘查地球化学的英文文献,认真研究与思索着勘查地球化学在中国的发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文革一结束,谢老师马上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技术方法与理论体系。


2010年谢学锦中风后在康复医院与姚文生一起研究工作


 谢老师75岁时遭遇严重车祸,被车撞飞,骨盆和双腿粉碎性骨折,失血3000多毫升,生命垂危。进行大量输血和一系列手术后,还在病床上的他就开始积极倡议开展影响深远的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推动了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覆盖区地球化学调查及76种元素地球化学编图等项目的开展。


 谢老师84岁时,得了直肠癌,肠切除达25厘米。他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应该加快脚步,在病床上就开始思考如何推动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国际研究中心等。


 谢老师86岁时,又得了中风。谢老师虽然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依然未能再次站起来,只能终日坐在轮椅上,继续为应用地球化学的发展操劳。


 谢老师从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60多年,一直孜孜以求,探索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开始的原生晕探索,到用强化地表地球化学异常指导深部矿体勘探,从土壤地球化学及生物地球化学探索到区域地球化学填图,从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再到后来的全球地球化学填图,他将勘查地球化学扩展到了应用地球化学领域。从勘查到应用,从局部到全球,无不凝聚着着谢老师对事业的不懈追求。


 谢老师对科学孜孜追求,善于发现科学之美、体味科研之乐。谢老师发现地球化学填图网格化采样方法之后,还在不断地思考这种采样方法的理论基础,探寻格子采样的数学之美。


敢为人先 实现突破


 谢老师在科学上敢为人先,具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科学意识,他通过持续努力,不断取得成功,促进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当谢老师进入地球化学探矿领域时,国际国内的相关研究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普遍认为这一研究没有前途。他找到当时仅有的40余篇文献,经过认真思考研究后认为,系统研究元素分布,把周期表中所有的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搞清楚是一件大事,对这门学科充满了信心。


 40年后,他积极参与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60年后,他倡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正式成立。他多年前的理想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谢老师牢记他父亲的教导“不要迷失在细节中”,在研究工作中从不因问题的复杂性而越陷越深。他总能从复杂多样的因素中找准最为关键的因素加以集中解决,或主动回避看似关键的因素,另辟蹊径,出奇制胜。他在制定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时,因为金的颗粒效应,金含量难以准确测定,对是否将金元素列为必分析元素而犹豫不决。他根据已有的少量文献和少许经验大胆设想,金在自然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中是非常活跃的,金除以颗粒状存在外还可能以显微或超显微分散状态存在,特别是样品中金含量在PPB级范围内时更会如此。他要求研制检出限在十亿分之一至百亿分之二的高度灵敏的分析方法,并下定决心将金列入分析方案,而不是正面应对金的粒金效应问题。这一奇招使我国金矿化探取得巨大成功。


 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使谢老师可以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新的思路和想法,不断地将勘查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推向新的起点。他超前的科学意识,拓展了勘查地球化学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占领了该学科的一个又一个制高点。


 谢老师是一位享誉国际的科学家,为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去世后,国外的许多科学家纷纷来函表示哀悼,在这些信件中有一句一模一样的话:“他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


 作为老一辈科学家,谢老师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需求,牢记科学家的时代使命,勇于担当责任。


 谢老师的学术之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真挚的家国情怀。当勘查地球化学刚刚起步之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其可以在矿产勘查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战略性勘查技术。经过长期认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准备,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在全国大规模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矿产勘查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表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取得突破后,谢老师不顾年事已高,又迅速踏上探索征程。上世纪90年代,他担任国家“攀登”项目“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首席科学家,与学生们一起发展了找隐伏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地球化学块体”的新理论和追踪巨型矿的地球化学谱系树方法,这些新理论、新方法促进了21世纪矿产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谢老师致力于探索应用地球化学解决方案,推动了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全国尾矿地球化学调查、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学调查等项目的开展。


 上世纪90年代,谢老师前瞻性地开展了环境地球化学网络与地球化学动态监测,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同时,他还推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在我国的成立,促进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


 去世前,谢老师一直希望早日绘制出全球地球化学图集,并常常思考如何让应用地球化学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些遗愿,他的学生们一定会帮他实现。□


人物生平:


 谢学锦,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际著名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名誉所长。2017年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谢学锦,1923年5月21日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1950年,进入南京矿产测勘处化验室从事矿石分析工作。1951年,与徐邦梁一起赴安徽省安庆月山进行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首次实验,发现了著名的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1952年随着地质部的成立,调到北京,参与创建地质部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开启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1957年,进入当年成立的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研究所。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从事热液矿床原生晕研究,与前苏联学者同时各自独立地发现了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分带现象,并写出了专著《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工作方法》,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出版并在传阅中丢失。上世纪70年代,着手筹划全国地球化学填图。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地质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副所长,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起,任物化探所名誉所长。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除了部署和指导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外,还着重进行了金矿的化探找矿研究,解决了金矿化探中的粒金效应等一系列国际上找金的关键问题。


 1993年~1995年主持的“环境地球化学监控网络与全国动态地球化学填图”项目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泛滥平原沉积物采样提供了典范。依据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获得的大量数据和主持的国家攀登项目“找寻难识别及隐伏的大矿、富矿的新战略、新方法、新技术基础性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地球化学块体的新理论、追踪巨型矿的谱系树方法、找隐伏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新理论新方法和“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一整套矿产勘查新战略。


 进入21世纪,指挥了勘查地球化学史上一项创举和伟大工程:全国76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填图——了解化学元素周期表上76种元素在我国大陆表层的分布,为查清我国矿产资源和环境监控与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地球化学填图已成为21世纪地质学发展的前沿,将对解决人类环境与资源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上一篇:“十大矿院”,今何在?

下一篇:全球最怪的石瀑布,流了25亿年,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